航空業(yè)講究規(guī)模效應,在資金、航線開通及聘用飛行員等方面面臨的困難,成為民營航空發(fā)展的軟肋在國內民營航空公司中,鷹聯航空是第一家獲準籌建并運營的航空公司,也是第一家向國有航空“俯首稱臣”的公司。在經過多次動蕩、多番復雜的股權交易后,上天后的鷹聯航空到底能否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鷹聯困局,川航解圍
鷹聯航空從籌建之日起,各種風波就從未停息過。2006年7月,鷹聯航空董事長李繼寧辭退了我國航空業(yè)中唯一的女CEO祝凱,在民營航空界掀起軒然大波。在此之前的6月底,李繼寧曾要求祝凱簽署一份資產數據文件,遭到祝凱拒絕。隨后,副董事長張松光宣布辭職。同年8月,鷹聯航空大股東偉高達公司以“鷹聯航空拒絕接受用款監(jiān)督,還將貸款挪做他用”為由,將鷹聯推向了被告席。
被辭退的CEO祝凱是偉高達公司所委派。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鷹聯航空與偉高達的矛盾逐漸升級。中國航協秘書長魏振中告訴《新財經》記者:“航空運輸業(yè)是個‘燒錢’非常厲害的行業(yè),風險很大,如果股東們各懷目的,恐怕早晚會分道揚鑣。”
在高層人事動蕩、遭大股東起訴等一系列風波中,讓李繼寧最頭疼的就是資金瓶頸。在民航總局發(fā)布的一份通報中,去年1~8月,鷹聯航空欠繳民航基金和機場建設費(包括滯納金)累計3501萬元。此時的鷹聯如同困獸一般,既找不到資金彌補欠款,又無從尋覓發(fā)展的后續(xù)資金。
李繼寧在2005年7月曾說:“我的目標是每年增加三至四架飛機,逐步擴大機群,加強飛行和維修隊伍建設,企業(yè)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后上市。根據我們進行的分析,公司一年后將有盈利。上市可以在國內,也可以在國外,包括新加坡。”然而,現實情況卻與李繼寧當時的宏大規(guī)劃大相徑庭。
去年底,記者就民營航空結盟一事采訪東星航空總裁蘭世立時,他曾透露,幾家民營航空公司已在資金上對李繼寧給予了支持。但對鷹聯而言,這些支持顯然杯水車薪。在生死存亡之時,鷹聯終于在國有航空公司——四川航空的力挺之下,得以擺脫困境。
去年11月,川航宣布以2000萬元人民幣,通過增資擴股方式入股鷹聯,所占股權比例為20%。這是繼奧凱航空與均瑤集團達成股權轉讓框架協議后,第二例民營航空公司股權轉讓。
按照正常的股權轉讓結構,20%的股權是不太可能擁有總裁任命權的,但在川航介入鷹聯的股權交易中,川航原副總經理李海鷹被正式任命為鷹聯航空總裁。業(yè)內專家認為,從中可以看出李繼寧需要資金,且頗為急切。
是鷹聯選擇了川航,還是川航選擇了鷹聯?此前曾有傳聞均瑤和海航有望與鷹聯合作,但兩者的基地均不在成都,并沒有川航的地域影響力。還有觀點認為,海航與鷹聯合作的目的性太強,是為了成都這個戰(zhàn)略考慮,對鷹聯并不劃算。鷹聯最終與川航成功合作,雙方都有自己的考慮,川航鞏固了自己在西南市場的地位,對鷹聯來說,李海鷹的入主可以平息祝凱離任帶來的種種震動,有利于鷹聯的正常運營。
鷹聯航空注冊資金8000萬元人民幣,2005年7月首飛,主要從事支線運營。對鷹聯而言,隨著川航的介入,一系列風波似乎已經平息。但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雄心勃勃的李繼寧為何到了不斷出讓股權的地步?
戰(zhàn)略迷失,步步被動
魏振中認為:“航空業(yè)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各種資源的聚集和配合,要發(fā)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國內不少民營企業(yè)家非常懂得利用和調動資源來創(chuàng)造價值,春秋和東星航空就是典型的例子!
與東星、春秋、奧凱等民營航空公司相比,鷹聯走的是一條截然不同之路,其在資本市場上表現得更為賣力。李繼寧寄希望于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不斷擴大規(guī)模直到上市。最初介入航空業(yè)時,李繼寧就有讓鷹聯借道資本市場迅速做大的念頭,然而,在一連串股權轉讓中,他卻步步迷失、顧此失彼。
自首飛至今,鷹聯航空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除8000萬元注冊資金外,后續(xù)資金遲遲未能到位。祝凱在位時曾說:“如果鷹聯五年不能上市,路將非常不好走!睒I(yè)內人士認為,川航原副總出任鷹聯老總,表明了民營航空曲線“國有化”的趨勢,也凸現了時下國內民營航空的尷尬處境。
近兩年,鷹聯一直忙著進行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交易,且從未停歇。在忙于股權交易、尋找戰(zhàn)略投資者時,卻忽視了鷹聯業(yè)務的正常發(fā)展。
雄心勃勃的李繼寧進入航空領域開始,就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網羅資金,但這一步卻一直沒有走通,鷹聯在資金瓶頸面前只有招架之功,在被動當中步步走入出賣股權的泥潭。
業(yè)內專家表示,一家民營航空公司若要運營5架150座級中型客機,每年在飛機租賃、航油、人力成本這三方面的支出就高達3.3億元。因此,航空公司沒有持續(xù)的資金注入必然難以為繼。
鷹聯曾計劃每年引進3~5架飛機,并開通國際航線,在飛機引進、飛行員儲備方面,公司也有不錯的計劃。但這種擴張顯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此時的鷹聯如同一架缺油的飛機,一邊飛一邊找油,難以有回旋的余地。
引資問題是制約民營航空發(fā)展的一大障礙,鷹聯的“淪陷”是個很好的案例。由于缺乏信貸記錄和可供抵押的資產,民營航空公司幾乎很難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鷹聯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資金問題,這恰恰是民營航空公司的通病。
川航入股鷹聯是國有航空公司首次收購民營航空公司股份,這看似雙方實現了共贏,但對民營航空業(yè)來講,不能說不是一次重創(chuàng)。
民營航空的生存路徑選擇
從鷹聯的遭遇看,擺在民營航空面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生存路徑的選擇:是傍國有航空公司?還是獨立自主發(fā)展?
目前,國內每一家民營航空公司的生存方式都不一樣。同為民營航空,東星航空有房地產、酒店及旅行社資源為后盾,而春秋航空同樣有旅行社資源支持。東星和春秋兩家航空公司雖然是盈利的,但與國有航空相比,仍然受到多方制約。航空業(yè)的專業(yè)性非常強,講究規(guī)模效應,而民營航空不但缺乏資金,而且開通航線及聘用飛行員方面受到管制,這些都是民營航空發(fā)展的軟肋。其實,民營航空至今并沒有真正打開生存大門。
奧凱航空總裁劉捷音曾表示:“短缺經濟使民營航空面臨著管理上的諸多問題!蹦硺I(yè)內人士指出:“壟斷就是資源和控制力,民營航空借助這樣的力量就如同傍上大款。民營航空的股權轉讓甚至是被并購的現象,在民營航空的資金瓶頸下會繼續(xù)出現,川航入主鷹聯僅僅是個開頭。”
對此,魏振中卻有不同看法:“民營航空生存困難,卻有民營資本在不斷進入,這恰好證明了民營航空生存不困難,局部雖有困難,但實際還隱含或衍生著其他比較高的利益,有時候外界的感覺不一定反映全部真實情況!
國家民航總局的確打開了民營企業(yè)進入航空業(yè)這扇門,8000萬元的注冊資本并不是一個高門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高遠洋教授認為:“低注冊資本的確讓很多想進入航空業(yè)的民營資本可以安然而入,但想躍上一級臺階卻相當困難,甚至很容易因一個跟頭而喪命。李繼寧這么做,是不得已而為之,其實,他已經沒有了選擇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