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新聞:財會資訊財經資訊財稅資訊審計資訊考試動態(tài):初級職稱中級職稱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

各地動態(tài):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遼寧吉林山東內蒙古山西更多

首頁>會計資訊>財稅資訊> 正文

專家稱降低中國納稅成本需要合并稅制

2007-1-27 10:16 浙江在線 【 】【打印】【我要糾錯

  去年12月,世界銀行和普華永道聯(lián)合公布了一項納稅成本的調查報告。報告稱,中國公司以“每年納稅花費872小時(增值稅384小時,社會保險和住房基金288個小時,企業(yè)所得稅200個小時);交稅48次(比如增值稅一年要交12次,土地使用稅1次,財產稅1次,印花稅2次,教育稅是13次等),在全球175個被調查國家(地區(qū))中,納稅成本高居第八位。日前,國家稅務總局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反駁了這一結論,認為該報告采用的統(tǒng)計方法和數(shù)據(jù)均不準確。中國的納稅成本是高是低?兩機構何以各執(zhí)一詞?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安體富。

  世行把稅費弄到一塊了

  南都周刊:世界銀行和普華永道得出的中國納稅成本位居全球第八位的結論,在你看來,是否準確可信?

  安體富: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官方,中國都很少用“納稅成本”這一評價體系,至少在公開的刊物和資料上,沒有看到。中國多用的是“征稅成本”這一概念。從征稅成本上說,中國肯定是比較高的。中國征稅人員大概是一百萬,美國才二十萬,咱們征的稅收比他們美國要少多了。若按照人均征稅成本來算,中國的征稅成本是比較高的,這點稅務部門也承認。當然,征稅成本高的原因也很復雜。

  中國目前有二十幾種稅,但世行和普華永道報告稱中國有四十七種稅,這四十七項是一個什么概念呢,我估計他們是把中國的一些收費都算進去了。

  南都周刊:對稅費的不同判斷導致了中外機構統(tǒng)計口徑的差異?

  安體富:世行把兩者弄到一塊了。看世行統(tǒng)計的每年納稅時間872小時里,它提到了增值稅、企業(yè)所得稅,再有是社會保險和住房基金,社會保險和住房基金當然不是稅啊。在國外,社會保險有的是征稅有的是收費。所以這里頭,世行肯定是把一些費算進去了,中國沒那么多稅啊,這肯定是不對的。

  南都周刊:那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收費項目是不是太多了?

  安體富:當然,中國的稅費體制不規(guī)范,費太多了,這也導致一些部門時常違規(guī)收費。

  合并稅制是降低納稅成本的方案

  南都周刊:你剛才也說到了征稅成本,征稅成本與納稅成本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納稅成本高,是否就意味著征稅成本高,效率低?

  安體富:稅收成本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征稅成本,指稅務機關和人員的各種工資、獎金、福利以及基建,征稅過程的開銷等加在一塊的總花費。這個花費,很難算的,而且國家也都是保密的,不對外公布。另一個就是納稅成本。我們過去對納稅成本研究得不夠。從理論上講,納稅成本不僅包括多少人、花費時間、需要的設備;甚至也包括偷漏稅、精神損失等。比如,中國曾因為增值稅發(fā)票造假等槍斃了100多名違法人員,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這個成本要是算進去,就更高了。

  這兩者之間并不是你高我低的關系,征稅效率的某些因素與納稅成本有關,有的則無多大關系。如果納稅手段比較現(xiàn)代化、稅制比較簡化,納稅效率就比較高;如果納稅服務比較周到,稅務部門主動為納稅人服務,這樣也會減少納稅成本。

  南都周刊:在目前情況下,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做一些改革,來降低納稅成本?

  安體富:一是“稅制優(yōu)化”,新一輪稅制改革的原則就是“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按這個原則就可以降低納稅和征稅成本。

  南都周刊:有一種觀點認為,納稅成本高可能與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有關系。一些稅項,要分別向地稅、國稅兩個部門交。從這個角度來看,有沒有整合這兩套征稅體制的必要?

  安體富:關于分稅制問題,在國外也存在。對稅務的征收,有的國家有兩套機構、有的是一套機構。中國當初采用這個體制,地稅、國稅分開征,初衷是為了保證中央的財政收入。但實行這一體制后,征稅人員增多了,納稅也肯定復雜了;不僅僅是分成國稅和地稅,還衍生了更多的方面,有征稅的、有檢查的、有涉外的……

  中國本來也想根據(jù)國情確定納稅系統(tǒng),但在一些地方,地方稅還沒有形成體系,越來越多的稅都要通過國稅來收。從這個角度看,中央、地方的稅項合并起來比較好。但中國的機構改革,要分容易,合起來就難了,財政機構的改革也是這樣,因為這勢必要影響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之前整合分稅制的方案被擱置了,這也是以后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稅負是比較高的

  南都周刊:世行和普華永道稱中國的總稅率是77.1%,國家稅務總局反駁說其計算方法有誤,一些稅率是不能累加的,是這樣嗎?

  安體富:稅負可以有很多指標來衡量。有宏觀稅率,還有微觀稅率,就是企業(yè)稅率,還有各個稅種的稅率。稅收負擔,一般我們用宏觀稅負衡量,就是國家稅收收入占GDP的比率是多少。世行和普華永道用的是什么指標,我不太清楚,但要說是77.1%,我不太認同。我給你舉個例子,福布斯不是每年公布稅負排名嗎?中國排名位居前例,我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探討我國稅負的高低問題。

  南都周刊:對,好像是排名第三還是第四?

  安體富:有時候第三,有時候第四,2005年排名是第二,第一是法國。這是怎么排出來的呢?首先就是指標問題,福布斯用的有企業(yè)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銷售稅(就是我們指的增值稅),還有社保金,包括雇主交的社保,雇員交的社保,福布斯把這些,一共大概是五項,還有一個財產,簡單地加一塊,這樣算,一下子就把總額給拉上去了。就是這樣的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也比實際的要高,我估計,他是把住房公積金大概也算進去了。怎么能這樣相加呢?

  但你要是說衡量其他國家選用的也是這些指標,這就牽扯到選用指標的現(xiàn)實合理性問題了。稅制都是復稅制,不是一種、兩種的,是好多種稅。稅制結構是不一樣的,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它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稅,西方國家則是以所得稅為主體稅制。所以,選擇的指標本身能否科學地衡量稅負,是問題的關鍵,一般比較有可比性的指標可能還是稅收占GDP的比率,這個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部門都比較認可。

  南都周刊:那中國稅收占GDP的比率是多少?

  安體富:這個也有不同的比較口徑。稅不是整個GDP的全部負擔,因為除了稅,中國還有費,包括預算內,預算外,社保基金等,F(xiàn)在公認的有三個口徑,一個是小口徑,稅收稅入占GDP的比率,一個是中口徑,財政收入占GDP的比率,財政收入主要源自稅,但中國還有其他的來源。中國的財政收入往往是計算預算內的,不算預算外,它原來還有預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比如一些亂收費啊等收入。再有一個大口徑就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率,政府收入包括預算內,預算外,制度外,社;鹗杖,另外甚至還可以考慮債務,因為過去我們是把債當作收入的。這樣算,中國跟國外比,它的計算口徑就很復雜。按照現(xiàn)在的小口徑,中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率,在2006年到達18%了。

  南都周刊:這18%的比率與其他國家的稅負比是高還是低?

  安體富:這不能簡單地比較,要分給發(fā)達國家比還是跟發(fā)展中國家比。簡單跟發(fā)達國家比,他們肯定比我們高得多。但與發(fā)展中國家比呢,發(fā)展中國家基本上沒有算社保收入,我國的社保收入目前大概占了GDP的4%,18%加4%,就是22%,這個比率與發(fā)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比,起碼只高不低。如果我們把預算外,制度外收入都算進來,大概在35%左右,這樣稅、費加起來,這就比較高了,這點官方也承認。

相關熱詞: 納稅成本 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