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jù)新華社報道,中國聯(lián)合多國稅務部門調查出“中國反避稅第一大案”,全球知名公司M公司的中國子公司補稅及利息共計8.4億元(約合1.4億美元),其未來每年將為中國增加稅收1億多元。而據(jù)路透社報道,該M公司為微軟。
對此,微軟回應稱,并不確定某些媒體報道中所指的公司是否是微軟公司,并稱中國稅務機關一直依據(jù)“中美雙邊預約稅收定價協(xié)議”,從微軟公司獲得稅款分成。微軟言下之意表明,其在華并不存在避稅行為。
雖雙方各執(zhí)一詞,但避免不了引發(fā)社會對大公司跨國避稅問題的討論。實際上,跨國避稅的案例在世界上并不少見,紛紛為避稅使出“大招”,比如利用避稅港、海外收入不納稅等等。
據(jù)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11年,谷歌公司在過去5年時間里,通過設立空殼公司轉移利潤的做法,于包括英國在內的數(shù)個國家逃避應繳稅款超過30億英鎊(約合46.3億美元)。谷歌公司精心設計的公司網(wǎng)絡跨越了包括愛爾蘭、荷蘭及百慕大在內的至少5個法律管轄區(qū)域。谷歌將其絕大部分海外利潤通過旗下多個子公司合法轉移,最終流向百慕大這樣的避稅天堂。
就連“高大上”的蘋果公司也存在避稅行為。上世紀80年代,蘋果率先推出“雙愛爾蘭加荷蘭三明治”的稅務戰(zhàn)略,龐大利潤經(jīng)由低稅率的愛爾蘭和荷蘭子公司,轉移到加勒比海避稅天堂。
中國財稅法學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劍文認為,北京APEC會議及G20會議把稅收合作看成是追求多贏的有效格局,也是追求稅收公平、解決納稅人規(guī)避東道國稅收法律政策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