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由于目前美國經濟和其他發(fā)達國家經濟的特征,高油價的影響不像原來所預期的那么大,那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可能要小于原來估計的程度。
2000年以來,全球商品市場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更具體地說,從2000年1月至今,高盛商品價格綜合指數(GSCI)和路透-CRB綜合指數分別增長了大約150%和80%.其中的一些大宗商品,如原油、黃金、銅、鋅、糖等價格較2001年的上漲幅度分別達到173%、251%、325%和75%。以上這些大宗產品,就其對宏觀經濟整體效應而言,其影響顯然是不一樣的,其中原油當然是最重要的,因此也受到了更充分的研究。
2004年底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IIE)曾經發(fā)表一份關于石油價格上升與美國經濟發(fā)展的關系研究。該報告的一個重要預測是在2005年石油價格將會達到60美元~70美元,這一預測已經被后來的發(fā)展所證實。而該研究對原油價格上升對美國宏觀經濟的分析,可能更值得進一步加以考慮。
該研究估計,在2004年石油價格的上升已經使得2004年的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增長減少了1個百分點。同時該研究認為石油價格上升對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2005年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將大大超過2004年。2004年的石油上升幅度接近11美元,而2005年的石油價格上升幅度幾乎是2004年上升幅度的2倍。因此,如果以上研究的定量分析結果成立的話,2005年的世界經濟應該比2004年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減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5年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05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為4.3%(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5.1%),其中似乎就含有對油價上升的較大憂慮。到了2005年9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沒有改變以前的預測,仍然認為2005年的全球經濟將增長4.3%.但剛剛公布的2006年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卻顯示,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4.8%,導致前一年的預測誤差達到0.5%.這一結果使得我們需要重新考慮高油價和宏觀經濟的影響關系。在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就有一章專門分析油價對經濟的影響,其中特別將這次油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與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進行比較,似乎從相對的意義上看,影響的程度要小于以前的兩次。還要看到目前的世界經濟,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這些國家,服務業(yè)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已經大大提高,有些國家服務業(yè)的比例高達70%以上,許多服務業(yè)部門對能源的使用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對石油價格上升的反應也比較小。
人們對高油價的另一方面憂慮集中在通貨膨脹的風險上。同樣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2006年春季《世界經濟展望》,特別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對各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其基本結論認為:由于全球化的進展,在工業(yè)化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通貨膨脹的水平在下降,通貨膨脹的波動性也在下降,通貨膨脹的持續(xù)性,即過去與現在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也在弱化。可以看到由于全球化的作用,原來在封閉經濟中對價格水平發(fā)生作用的機制有所變化,例如競爭的增加,生產能力約束的減弱等。因此,通貨膨脹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是有所減弱,同時控制通貨膨脹的目標也不宜設定的過低。
根據以上的分析,再來看高油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首先,由于中國經濟目前的結構特征,對石油的依賴程度畢竟低于美國和其他發(fā)達國家,因此石油價格上升對中國經濟的負面效應該小于對發(fā)達國家的影響。如果說,由于目前美國經濟和其他發(fā)達國家經濟的特征,高油價的影響不像原來所預期的那么大,那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可能要小于原來估計的程度。
高油價對中國物價水平的影響也是如此。第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發(fā)表之后,一些人對通貨膨脹的憂慮增加了,因為看到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投資增長都相對較快。但希望人們也注意到,就CPI這樣的最終產品價格指數來看,目前的物價水平已經很低了,而且價格下降的壓力顯然要大于價格上升的壓力。因此從宏觀經濟調控的角度來看,目前所要關心的是物價水平不要太低,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宏觀經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