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本質在于決策有用性,即向有關利益關系人提供客觀、公正和有用的信息,以利于其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但在實際中,由于各種原因往往造成會計信息失真,致使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較復雜,本文主要就會計中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進行一些討論。
一、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的涵義
不確定性是指事物發(fā)展結果有多種可能性。按經濟學的觀點,不確定性意味著在既定環(huán)境狀態(tài)下人們的主觀概率分布處于離散狀態(tài)。譬如一項決策只產生一種可能結果時,它是確定的;而當其可能產生兩種以上不同的結果時,不確定性就出現了。不確定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與概率事件相聯(lián)系,其出現的結果有穩(wěn)定的概率。此時,可以用隨機變量的方差來定義該變量的不確定性,并描述其大小,即通常所說的風險。一是與概率無關,是一種沒有穩(wěn)定概率的隨機事件。經濟不確定性按產生的原因又可以分為外生不確定性和內生不確定性。前者指生成于某個經濟系統(tǒng)之外的不確定性,如消費者偏好、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等。后者指生成于某個經濟系統(tǒng)自身范圍之內,影響系統(tǒng)操作績效的不確定性,如人員素質、內控制度、內部人事變動等。區(qū)分這兩種不確定性,有利于我們對癥下藥,控制和降低不確定性。
模糊性指在對事物進行判斷時所進行的“亦是亦非”抑或“似是而非”的不明確判斷。此時,對事物的性質,很難斷言其歸屬。無論是模糊性,還是不確定性,都是事物所固有的客觀屬性,它們都可以使得人們在認識事物時難于甚至不能作出準確、唯一的判斷。模糊性是對事物確認上的不確定性,而隨機性是對事物各種可能發(fā)生結果的不確定性。因此,模糊性表現在事物發(fā)生的結果上是單一的和確定的,但這種結果卻是不清晰的和模糊的;而不確定性表現在事物發(fā)生的結果是清晰的,但在多種可能的結果中到底發(fā)生哪一種結果卻是不確定的。對不確定性的定量研究,導致了概率論和數理統(tǒng)計的發(fā)展;而對模糊性的定量研究,則導致了模糊數學的發(fā)展。
同精確性和確定性相比,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具有如下特征:
1.存在的普遍性?陀^實際并不象傳統(tǒng)數學描述的那樣確定無疑?陀^事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和變化著,不管這種變化多么細微,但都已表現出事物是不確定的。實際上,我們所掌握的傳統(tǒng)數學,只能從人們假設的因果關系方面去詳盡地描述實際,一旦要付諸實施,接受實踐的檢驗,都會暴露出其難以應付的隨機性和模糊性。只要回想一下諸多定理中設定的種種前提和假設,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2.存在的客觀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客觀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本質體現,是客觀存在的;而精確性和確定性是人們認識上的重要特征,是人類認識的產物。就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而言,一般都采用或試圖采用精確的、清晰的方法來描述事物,但客觀世界并非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清晰和確切。
3.存在的絕對性?陀^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絕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確定性和清晰性是相對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反映的方法。正確認識和對待事物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才有利于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也有利于提高清晰性和確定性。
二、會計中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和信息混淆
正如上述分析的那樣,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觀存在,因而經濟活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加之會計處理原則和方法中也存在著不確定性,這樣,就造成會計工作中的種種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準則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措辭。最典型的、在會計準則中使用最廣泛的是“極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由于對事件發(fā)生概率的主觀判斷因人而異,因此,什么情況算是“極少可能”,什么算是“有可能”或者是“很有可能”,便成為影響會計選擇和會計處理方法的重要因素。西方實證研究的結果表明,影響人們對不確定性措辭理解的因素主要有:①不同的職業(yè)角度,即在公司中所從事職業(yè)的不同,會影響對這些措辭的理解;②上下文內容;③個人與團體,即從個人角度或從團體角度出發(fā),會有不同的理解;④金額的重要性;⑤個人性格。這些因素單獨或相互交織的微妙影響,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也可能造成使用信息的失當。
2.會計確認、計量中存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計活動歸結起來就是對經濟事項的確認、計量,并在此基礎上,對事項的記錄、反映和控制。然而,會計確認和計量本身就存在著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如在資產的確認中,對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確認就很乏力;在
固定資產核算中,殘值、折舊本質上是一種估算,況且由于存在著多種折舊方法,每一種方法對經營績效的評價都會有不同的影響。再比如,在不同的計量模式中,歷史成本雖然客觀,但不能反映通貨膨脹的影響;現行成本雖然能反映現時的通貨膨脹水平,但又缺乏客觀性。其他如外幣折算、合并報表、衍生金融工具計價等等,也都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
3.對未來事項認識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未來事項由于受現在和未來各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它的發(fā)展變化也是模糊和不確定的。雖然人們努力探討各種預測方法,試圖盡可能準確地預測,但只要我們將會計預測結果與實際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就不難發(fā)現,其準確性是值得懷疑的。同時,會計本身是反應性的,導致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間存在“時滯”現象,當用戶使用有關信息努力作出判斷時,未來情況的發(fā)展可能大大出乎其預料,遠遠超出了會計信息可能提供的預測結論。
4.有關分析、評價方法的模糊性。人們在運用數學方法試圖精確地描述原本“模糊的”事物時,往往附上若干假設性的前提,而這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比如作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前提的有效市場理論,它的成立就需要幾個假設,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的β系數的確定,也有很大的主觀性。又如計算凈現金流量,以確定有價證券價格時貼現率的確定,也有若干不同標準,選用不同的貼現率,計算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在會計信息的揭示上,對于同一類經濟事項,由于人們主觀判斷的不同,也會導致多種多樣的財務揭示方式。最典型的,是訴訟案在會計報表上的披露。
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集中體現為導致信息混淆。所謂信息混淆,是指一個可觀察的信息,由至少一個不可觀察的信息組成。使用數學語言可以這樣描述:可觀察值W(k)由兩個混合在一起并不可直接辨別的分量X(k),Y(k)組成,即:
W(k)=X(k)+cY(k)
其中c是一個系數,由具體的問題決定其值。
會計中的信息混淆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
1.名義數值與實際數值的混淆。針對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性,會計作出了一系列假設,如持續(xù)經營、貨幣計量、歷史成本等,試圖將會計人為地置身于可確定的環(huán)境狀態(tài)中,這就導致了會計帳面數值即名義數值與實際數值的背離。也就是說,會計提供的信息是一種典型的雙分量型的混淆信息。名義收益與實際收益就是一個例子。
2.再生性信息與非再生性信息混淆。再生性信息指為企業(yè)主要的和經常的經濟活動所確定的信息,如營業(yè)收入、營業(yè)費用和營業(yè)利潤等,只要企業(yè)持續(xù)經營,這些信息就可持續(xù)再生;非再生性信息是為企業(yè)所發(fā)生的偶然事項所確定的信息,如捐贈、不可抗力損失等,它們一般不會持續(xù)發(fā)生。這兩類信息對信息使用者的意義是不同的。而現時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區(qū)分兩者。損益表信息就是一個典型。其中的利潤是再生性利潤與非再生性的凈收益(“利得”- “損失”)的合成物,而且,收入與利得、費用與損失的劃分也不嚴格。
3.趨勢性變化信息與非趨勢性變化信息的混淆。企業(yè)的趨勢性變化是由其經營管理體制、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等諸多因素引起的,是一個持續(xù)的發(fā)展過程。而非趨勢性變化是暫時性的變化,是由一次性的政策調整等因素引起的,如宏觀政策調整、會計選擇和會計政策的變化等。現在的財務報表中,并不能向信息使用者區(qū)分這兩類信息,使得利益相關人對企業(yè)未來發(fā)展情況的預測變得更加不確定。
4.權責利關系信息的混淆。主要體現產權關系在報表中存在兩重性,有些項目如住房公積金、各種專項撥款等,到底屬于權益還是負債是不清楚的;另有一些項目如少數股權、可贖回優(yōu)先股,到底歸于權益還是負債,在理論上至今還有爭議。在西方國家,有些企業(yè)在計算債務比率時,把少數股權和可贖回優(yōu)先股列入負債,有些則把它們列入權益。這些都說明,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界限至今還是模糊不清的。
由于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普遍存在,造成信息混淆的普遍存在。一方面,會計人員個人因素或企業(yè)會計政策的選擇傾向,都會使會計信息混淆變得更嚴重,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質量;另一方面,混淆的會計信息也會給信息使用者造成消極影響,使其產生“信息幻覺”,從而造成評價失效、決策失誤和控制失靈。這兩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無形中造成會計信息的技術性失真。與此同時,由于會計人員道德缺陷、企業(yè)
內部控制制度失靈或某些決策者的叵測用心,都會使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加劇會計信息的失真度。
三、對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由于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這種失真是一種技術性失真。有鑒于此,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正確對待這種技術性失真,我們應該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正確認識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現實中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才有利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在定性的認識到不確定性普遍存在的前提下,會計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應該客觀地看待會計信息對我們評價、決策的作用;再者,從定量的角度來說,對于模糊性,我們可以采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如模糊控制、模糊預測、模糊評估等方法進行處理;對于不確定性,可以采用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的有關方法進行反映和評價,將經驗分析與數學分析結合起來使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規(guī)范會計準則的制訂,加強會計制度的建設。在制訂會計準則時,應盡量規(guī)范不確定性措辭的使用,可以給出相對確定的概率數值范圍,以利于減少主觀判斷上的差異,并協(xié)調國際會議差異。同時,加強企業(yè)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發(fā)揮制度的約束機制,盡可能減少由于不確定性和模糊性造成的人為可乘之機。
3.加強會計理論研究。應盡可能完善會計假設,規(guī)范會計基本概念,修正會計要素,如對
資產負債表要素,可考慮增設“遞延借項”與“遞延貸項”,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方程式改為:資產+遞延借項=負債+遞延貸項+所有者權益。把“收入-費用=利潤”改為: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凈利潤。
同時根據新的社會經濟條件,發(fā)展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如考慮采用通貨膨脹的會計計量模式。加強研究、界定產權關系混淆的二重性項目,或在報表中合理分解,并加以說明。
4.拓展財務報告,充實會計信息。通過財務報表以外的其他報告形式,揭示更多的“分析性信息”,以更加客觀充分地反映由于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引起的信息混淆。為了給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yè)的更為完整清晰的圖象,西方財務報告的形式和份數日趨增多。在當今信息技術飛躍發(fā)展的今天,還可借助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把傳統(tǒng)的紙質報告模式發(fā)展為磁介質或網絡介質報告模式,提供更加全面、表現形式更為豐富的實時財務報告,減少“時滯”,提高信息的決策有用性。
5.會計信息進行過濾處理。即采用一定的數字方法,如“盧卡斯濾波”和“最佳隨機控制”等方法,對混淆的信息進行過濾處理,盡可能減少信息的模糊性,為使用者提供更為客觀清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