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會計政策是用以指導會計核算和會計報表編制的一系列原則、程序和方法的總和。會計政策選擇(或稱會計選擇)則是指在既定的可選擇域內(一般由各國的會計準則、相關經濟法規(guī)等組成的會計規(guī)范體系所限定),根據特定會計主體的內外部環(huán)境和經營管理目標對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進行定性、定量的比較分析,從而擬訂具體方案并付諸實施的過程。經濟事項的不確定性,以及會計所獨具的技術性、社會性的雙重屬性,都決定了會計選擇行為存在的必要和必然,然而,要全面剖析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就必須從多個視角出發(fā)進行深入的探究。
一、管理學視角
管理學的基本立場是通過一系列管理職能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并且,各項管理職能應該適應組織內外部環(huán)境的要求。按照管理活動論的觀點,會計是企業(yè)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統(tǒng)一于組織目標的邏輯框架內的,而作為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橋梁的會計政策選擇,是完全可以從管理的環(huán)境和職能角度加以解釋的。
1.管理環(huán)境角度
從管理的環(huán)境來看,組織需要適應的內部環(huán)境包括人、財、物、信息、技術等,外部環(huán)境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市場等。同樣,對于組織的會計政策選擇,也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的環(huán)境加以考慮,其內部環(huán)境主要是公司治理結構,即一組規(guī)范與法人財產相關的各方責、權、利的制度安排,外部環(huán)境是諸多外部人士與機構(注冊會計師、市場、政府等)的監(jiān)控,其由一系列正式的法律法規(guī)(公司法、證券法、稅法、會計法等)組成。毫無疑問,和組織面臨的環(huán)境一樣,會計政策選擇的環(huán)境也復雜快變的,這就要求組織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在允許的范圍內不斷調整其會計政策與環(huán)境相匹配。
2.管理職能角度
管理的職能是指為了實現組織目標,管理所必須具備的功能。若遵循“四職能說”(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假設,能夠對會計政策選擇進行合理解釋的職能至少包括計劃和控制。
(1)計劃
計劃是指組織根據內外環(huán)境的要求,通過確定組織目標和戰(zhàn)略并進行計劃編制、執(zhí)行和監(jiān)督以整合組織資源的活動。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及過程)正是基于計劃的邏輯思路展開的:從前期的分析環(huán)境(包括對組織治理機制和相關規(guī)范的分析)過程中明確目標函數,通過對相關信息的搜集科學預測各種確定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將對會計報表產生的影響并合理估計其經濟結果,全面比較和評價各被選方案在目標函數方面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選定組織的會計政策付諸實施,并且,合理的會計政策選擇同樣會起到指明方向、協(xié)調活動、預測變化、減少沖擊、避免重復浪費以及為有效控制奠定基礎等作用。
?。?)控制
控制是指按照既定的目標對組織活動進行監(jiān)督、檢查,以發(fā)現偏差并采取正確的措施(或調整目標)使活動按照預定的計劃運行的活動。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與控制的機理存在著驚人的契合:會計主體通過計劃對某選定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的執(zhí)行結果明確了目標范圍,即會計報表相關項目數字的上下限,通過實際實施過程中的實時監(jiān)控以確定報表數字是否會超出預設范圍,在數字與預設范圍之間存在較大偏差時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使偏差得以消除;或者在可能的情況下重新對報表數據的可容忍范圍做出調整。
二、經濟學視角
經濟學的立場是通過對供給和需求關系的調整以達到一種均衡的效用或福利最大化狀態(tài),而會計政策選擇作為一種理想的對經濟現狀進行維持和規(guī)管的方式,是完全能夠從古典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的。
1.古典經濟學角度
古典經濟學側重于對供求關系的分析,因此會計政策選擇動因可以在會計信息的供求分析中得到詮釋。會計信息的需求方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現有股東、潛在股東、債權人、政府及一些中介機構等),會計信息的供給方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和大股東,當需求方要求的信息正是供給方所提供的信息時對于雙方而言的效用之和最大。然而,從會計信息的供給方來說,現代企業(yè)制度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使得會計信息的提供被企業(yè)管理當局和大股東壟斷控制,其出于特定的目的在允許范圍內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會計政策,從會計信息的需求方來說,對選擇會計政策的能力很小或根本不存在,其對會計信息的影響極小,這無疑會給企業(y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留下足夠的空間和可能。當企業(yè)管理當局和大股東操控會計政策成為事實的時候,剩下來的事情就是確定其從哪些方面來實現效用的增加?,F有的研究結論表明,至少有三個方面是企業(yè)管理當局和大股東操控會計政策提高其效用所重視的。
?。?)獎酬計劃
管理者酬金是由企業(yè)經營效果來決定的,而衡量經營績效的基本指標主要是財務報表或會計數據,因此,管理者通常傾向于選擇增加報告盈利的會計方法程序以保證其獎酬。另外,管理者并非總是選擇報告高盈利水平的會計方法程序,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本年度盈利將低于獎酬計劃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時,管理者會選擇降低報告盈利的會計方法,這是由于既然本年度無法獲取任何獎酬,就盡可能通過多計費用或少計收益等會計方法降低盈利(或擴大虧損)水平,即通過所謂的“盈利沖刷”來增加未來期間盈利報告和管理者獎酬的可能性。同理,當本年度盈利水平將超出獎酬計劃規(guī)定的最高上限指標之時,管理者將選擇可能低計盈利的會計方法程序,借以遞延部分盈利至未來期間。
?。?)債務契約
債權人和企業(yè)管理當局之間存在著正式的“債務契約”關系,會對借款企業(yè)提出一些約束條件,這些限制通常是依據會計數據或相關財務比率加以監(jiān)控的,例如要求債務企業(yè)維持特定水平的營運資本、利息支付保證倍數、凈資產總值等,如果超出了約定的范圍就有可能導致債權人采取一些對借款企業(yè)不利的措施,如縮短還款期限、增加借款費率等。顯然,不同的會計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會決定這些監(jiān)控指標的計量和評估,從而對評判既定債務契約的履行或違約有著直接影響。因此,企業(yè)管理當局為了增大自身效用(這往往意味著犧牲債權人的利益),會進行不同程度的會計政策選擇。
?。?)政治成本
在特定社會(國家),政治家或立法者可能為提高自身利益(如爭取選票或執(zhí)政機會等),通過行政或立法手段干預企業(yè)行為,如增加稅賦或行業(yè)管制,從而增加企業(yè)的經營成本。一般而言,財務報告以及對有關會計數據的理解在該方面會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對政治程序較敏感的企業(yè)為了防止自身效用的損失,將不可避免的傾向于選擇可能減少報告盈利的會計方法程序(如多計費用、遞延收益和提取準備等),借以降低其承受的政治風險或政治成本。
2.制度經濟學角度
制度經濟學克服了古典經濟學孤立個人主義和完美市場假設的不足,著力于從制度分析(將制度安排作為一個整體,考察其性質、演化、影響,并據以提出政策性建議)的角度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制度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包括委托——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信息傳遞理論均能不同程度的為會計政策選擇的動因提供合理解釋。
?。?)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委托人委托代理人根據委托人利益從事某些活動,并相應地授予代理人某些決策權。事實上,委托代理的關鍵問題在于委托人通過一種制度來驅動代理人為委托人的利益服務。然而,如果制度不是盡善盡美,就有可能導致代理人濫用決策權為其某私利。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存在著更加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主體將其利益委托給企業(yè)經理人,經理人要根據他們的要求從事具體活動,同時經理人在活動過程中也會充分考慮自身的利益,不同方面的利益取向顯然是有矛盾的,其沖突的前置因素是會計數據,而得到會計數據的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是可選的,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強勢主體的要求在會計政策選擇方面得到體現,只不過通常情況下,經理人的強勢地位是顯而易見的。
?。?)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作為一組契約之和的企業(yè)之所以能夠存在,是由于其不僅產生大于各方面資源在獨立狀況下產出總和的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重復訂約從而節(jié)約交易成本。作為企業(yè)契約者的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顧客及員工等主體的利益沖突增大了重復訂約的可能性,當可能成為事實時無疑會給企業(yè)帶來額外的成本,而合理的會計政策選擇,是能夠通過計量各利益主體對企業(yè)的貢獻、確定并支付每個主體的應得利益、向參與者報告有關契約履行情況的信息、向潛在的參與者提供信息以便維護組織所賴以取得資源的各類要素市場的流動性等方式,避免不應出現的重復訂約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信息傳遞理論
信息傳遞理論認為,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擁有更多信息的一方會獲得更多的好處,但是在獲得好處的過程中往往會將真實信息的信號傳送出去。一般而言,企業(yè)管理當局對于企業(yè)相關信息的占有更加完全,其會出于特定的目的選擇具體的會計政策,盡管如此,對外部發(fā)布的會計信息還是為對企業(yè)狀況進行評判的無法替代的依據。但是,更深入的看,會計政策選擇本身也是一種信息,而且這種信息所包涵的含義比一般的直接的信息更加微妙。因此,在無法找到真正的代理成本最小的情況下,會計政策選擇成為了一種以信息來評判選擇的手段。
三、社會學視角
社會學的任務是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其基本立場是從總體出發(fā),通過對各種關系的認識和改造以實現一種良性的均衡狀態(tài),而會計作為是一門具有服務性質的科學(被廣泛的應用于解釋、解決社會問題),無疑能夠在該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企業(yè)、政府、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顧客及員工等相關利益主體出于不同的動機傾向于對自己有利的會計原則、程序和方法,并要求企業(yè)管理當局將其付諸實施,因此會計政策選擇從某種意義來看可以解釋為一種通過博弈對各種關系協(xié)調的手段。
1.投資者
投資者為企業(yè)運作提供了物質基礎,是企業(yè)現有凈資產和企業(yè)凈增值產權的權利享有者。一般而言,投資者追求資本保全并希望將收益盡量保留為資產狀態(tài)以減少其他相關主體對收益的分割,因此,在會計政策選擇上,投資者往往選擇對資本保全有利且偏于保守的方案。不過情況并非一直如此,當資本交易(出售產權)即將發(fā)生時,投資者因希望高估企業(yè)的凈資產和獲利能力會偏好于選擇激進的會計政策。不同狀態(tài)的投資者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對企業(yè)管理當局施加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yè)會計政策的選擇。
2.企業(yè)管理當局
企業(yè)管理當局作為企業(yè)運行的經營者,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yè)制度下,往往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工作,因此不可避免的和所有者之間存在著潛在矛盾。由于管理當局的利益通常是與企業(yè)的業(yè)績掛鉤的,所以企業(yè)管理當局通常通過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會計政策來影響展示業(yè)績的會計信息的生成。另外,當管理者將被更換時,現任管理者往往偏好于提前使企業(yè)實現利潤而選擇把成本和損失向后期遞延的會計政策。
3.政府
政府和企業(yè)的關系在于政府為企業(yè)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并主要通過流轉稅和所得稅的形式取得收入來滿足自身的支出。一般而言,政府總是希望能從企業(yè)較多較快地獲得收入,因此在會計政策選擇上,政府往往傾向于激進的有利于增加稅前會計利潤的會計政策。但是,企業(yè)為了能夠少繳稅,在會計政策選擇的思路上往往與政府相反,傾向于采用保守或謹慎的政策,這種對抗性集中體現在稅務會計的計量方法選擇上。但是勿容置疑的是政府往往處于優(yōu)勢,如政府可以通過法律的形式禁止企業(yè)在稅前列支超過規(guī)定標準的實際成本。
4.債權人
債權人的利益要求是從企業(yè)收回貸款的本金并獲得相應份額的利益(利息),然而,這種要求通常不被管理者和股東所重視。因此,債權人在貸款時,往往要求債務人提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告以詳細了解企業(yè)的償債能力及盈利能力,并且,在貸款還款期限內通常與債務企業(yè)訂立一系列保護性條款以限制債務企業(yè)采取一些對債權人不利的行為。由于與債權人的約定的評判大都是以具體的會計指標為基礎的,因此,有債務合約的企業(yè)比沒有債務合約的企業(yè)更可能采用增大收益和資產的會計政策。
四、結論
會計政策選擇現象之所以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多個視角對該問題進行審視,使我們對其動因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對待會計政策選擇的態(tài)度即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應該因循善誘,趨利避害,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實現會計政策選擇的帕累托最優(yōu)。
Copyright © 2000 - odtgfuq.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