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具有資源稀缺性、供給壟斷性、消費非競爭性和供求雙方效用函數(shù)矛盾性的基本特點。本文從市場分析的角度探求會計準則供求關系的本質和特性,兼及考察影響會計準則供求及其成本的因素,以助于從效益觀念出發(fā)重構市場經濟下會計準則體系,并促進會計準則的全面實現(xiàn)。
一、會計準則是集體選擇的公共品
從公共選擇理論看,信息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任何人掌握了某種信息,不會減少他人了解這一信息的可能性。作為信息的一種,會計信息也同樣是公共物品;每個人都可以機會均等地獲取財務報表所傳遞的同樣的信息內容。因此,公共選擇理論關于公共物品的分析,對會計信息及規(guī)范會計信息生成的會計準則,同樣有效。用函數(shù)公式表示為:Xn/n+j≥Xi/n+j其含義是指:對于每一個會計準則執(zhí)行者來說,他們?yōu)榱讼硎軙嫓蕜t的激勵效應(收益)而必須服從的會計準則X1/n+j的數(shù)量,就是全部政府制定會計準則的總量Xn/n+j,會計準則均勻地、廣泛地由企業(yè)遵奉和信守,任何適用單位都不能被排斥在會計準則調控機制之外。由此決定了會計準則應該由全體適用單位共同享受,而不應服務于或服從于個別利益集團的性質,這是會計準則公平性原則的經濟根源(林鐘高,1998),由此也決定了會計準則用以規(guī)范和維系現(xiàn)代社會市場秩序的有效性和必然性。
從會計準則公共品公式中,可以歸納出會計準則在經濟學視角中的如下四個特點:
?。ㄒ唬嫓蕜t資源的稀缺性。會計準則作為企業(yè)(產權)制度的一種,長期以來,人們將其作為既定的前提而不是一種資源,更談不上具有稀缺性。但是,會計準則既定只能解釋每一種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而無法找到各種資源配置符合“公平”原則時的帕累托最優(yōu)。資源稀缺性條件下人們行為的結果必然要求會計準則及時做出調整或變革,以便尋求各種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但會計準則的調整或變革往往是不及時的,這就使會計準則也象其他資源一樣,在滿足人們的目標時,在邏輯上可能出現(xiàn)稀缺。這意味著:會計準則的提供和維持不是無償和無限的,而是人們十分需要、生產和使用它需要付出代價的東西。這樣,通過賦予會計準則的稀缺性,不僅能夠解釋會計準則產生的原因,而且能夠解釋會計準則對資源配置的約束作用,這為減少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或改變利益沖突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可選擇的途徑。會計政策選擇的實證分析之所以能夠存在,而且成為實證會計研究的重點和核心,正是由于會計準則資源的稀缺性。因為如果假設會計準則資源是無限的,人們就無需在不同的會計程序和方法之間選擇,不同程序和方法之間的“價值量”就不可能不一致,或者說,不存在價值量及其比較問題。如果會計準則資源沒有稀缺性,也就沒有對會計準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必要性,更沒有進行會計準則改革(變遷)和準則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因此,為實現(xiàn)會計準則的效用最大化,必須對會計準則資源慎重選擇和合理配置。
?。ǘ嫓蕜t供給的壟斷性。會計準則歷史研究成果表明:誰擁有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實際上也就擁有一種資源再配置的權力(劉峰,1996)。從世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權的安排看,大多數(shù)國家的通用會計準則實質上都由政府部門制定(供給),一則由于會計準則資源的稀缺性、社會利益沖突與合作關系的特點,使得政府作為執(zhí)行公共職能的行政機構,總是執(zhí)行某一特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作為“秩序和秩序構成的共同體”)的意志,獨占行政執(zhí)法權力資源,利于會計秩序的形成和穩(wěn)定,避免存在對部分會計處理的爭議。二則由于用一個機構建立一套保護產權與社會發(fā)展的大規(guī)模會計準則系統(tǒng)比建立許多小規(guī)模的私人契約系統(tǒng)、用政府的強權更能帶來規(guī)模經濟效益。引用現(xiàn)代產權經濟學家所稱的“霍布斯規(guī)范定理”:政府通過建立通用會計準則結構,使私人協(xié)議難以達成所造成的損失最小。應該指出的是,雖然從表面上看,政府壟斷著通用會計準則的制定權,可以無限制地“生產”會計準則,但是,任何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過程都需要耗費成本,且這種生產也必須以人們的有效需求為約束條件,因此,政府對會計準則的生產絕不是“無限”的。只有那些真正反映客觀經濟規(guī)律、合乎會計發(fā)展方向和國際慣例的會計準則,才是“現(xiàn)實的”和“合理的”,才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三)會計準則“消費”的非競爭性。這種“消費”的非競爭性,也稱供應時的合作性。當新增加他人消費某會計準則的邊際成本為零時,則該會計準則在消費時就是非競爭性的,會計主體對會計準則的消費是公開、均等地進行的。會計準則執(zhí)行者對同種會計準則的需求和消費量的增加,一般地說來不會引起制定成本的增加,企業(yè)消費會計準則的行為也不會導致其他企業(yè)會計準則消費量的減少。在既定數(shù)量的會計準則供給條件下,會計準則規(guī)范的對象越多,就越值得制定,目前財政部首先制定執(zhí)行的9個會計準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這一思想的產物。
?。ㄋ模嫓蕜t供應者與需求者效用函數(shù)的矛盾性。由政府部門制定會計準則,有利于統(tǒng)一信息口徑、增加信息的可比性。但是從博棄論的觀點看,一項“制度”是經過“多次博弈”后逐漸形成的。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博弈方較少,通常在政府管制下進行,所以政府會使會計準則的制定傾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即要求統(tǒng)一會計準則應與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有關法律制度保持高度一致,以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正如公共選擇理論所指出的:準則制定者也和其他人一樣是自利的,他的行事原則是制定者及其所代表的政治集團利益的最大化。而需求者則希望統(tǒng)一會計準則能夠具有靈活性,在揭示信息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從而產生供需雙方效用函數(shù)的矛盾性,圍繞會計準則制定權而展開的所謂“尋租行為”便是這種矛盾的集中表現(xiàn)。
當然,如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比較好地對待政府利益、進而科學地界定會計準則的目標,也能使供需雙方的效用函數(shù)趨于一致。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利益關系人的多元化已使除政府以外其他眾多的利益集團在企業(yè)財務呈報中擁有利益,政府在取向于以市場這只無形之手來安排社會資源和分配社會財富的情況下,不應當再擁有任何特殊的利益。會計準則的制定必須轉向以“三公”原則為核心的市場運作機制,把政府利益要求融入公眾利益,以一種與其他用戶平等的位置來引導會計準則的制定,確保企業(yè)財務信息揭示的真實與公允(薛云奎,1999)。
二、會計準則供給及其成本效益
由于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實施從本質上表現(xiàn)為一種特殊“公共品”的供求關系,因此在評析會計準則之公共物品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會計準則的市場供求關系、影響會計準則供求的因素,對實現(xiàn)會計準則的效益化重構有著重要的意義。供求理論是分析一系列會計準則問題的有效工具,更是會計準則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一般來說,當會計準則運作過程置于會計知識總量遞增和行為模式代化的背景之下時,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發(fā)展和日益復雜化,市場主體對相關的權利、義務、責任、程序、方法等會計準則資源的需求就愈加廣泛,政府部門的會計準則供給水平也就隨之提高(會計準則越完善)。
所謂會計準則供給,就是政府部門強制或意愿進行的會計準則制定和實施活動的總稱。
影響會計準則供給水平、規(guī)模、結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榷ǚ沙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會計法律秩序、國家調控模式、文化傳統(tǒng)等,它們常常作為基礎性和背景性的因素對會計準則供給起作用。一般說來,會計準則供給和會計準則創(chuàng)新的目標模式與文化傳統(tǒng)越相近,與原有利益格局和會計秩序越“合轍”,實施阻力就越小,會計準則供給就越有效率,會計準則收益就越大。具體看,法律秩序從三個方面影響會計準則創(chuàng)新和會計準則供給:
第一,法律秩序直接影響進入會計體系的成本和建立新準則框架基礎的難易度。如果在現(xiàn)有法律秩序下利益主體無法承受進人會計體系的成本或者既得利益格局對制定新準則阻力過大,都將有可能限制會計準則創(chuàng)新;反之,則有助于會計準則創(chuàng)新。
第二,法律秩序為會計準則合約安排約定了選擇空間并影響著會計準則變遷的進程和方式。例如,會計法律通過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監(jiān)督制度的明確規(guī)定來界定會計準則創(chuàng)新的方向和形式。
第三,一種穩(wěn)定而有活力的法律秩序會給會計準則弓隊一種文明秩序的意識——一種關于解決沖突的基本價值和程序上的一致性,這種意識會大大降低創(chuàng)新的成本和風險。
關于法律秩序的功能,在會計準則理論中尚待作深入的研究,主要問題包括:法律秩序是如何塑造會計準則市場的演進和效率的?法律秩序是如何影響會計技術和準則變化的節(jié)奏和方向的?等等。
(二)會計準則的生產技術水平與研究開發(fā)的彈性。當一個社會的會計理論發(fā)展、會計實踐經驗積累充足、整體社會會計科學知識水平高的時候,會計準則供給的質量就會有保障,會計準則收益也相應提高。同樣,會計準則執(zhí)行技術的進步也將對會計準則供給的規(guī)模和層級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提高會計主體的素質,增強其對會計行為的理性預期和調控能力。會計準則彈性越大,會計的穩(wěn)定性就越差,被其他調控規(guī)則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
?。ㄈ嫓蕜t供給的成本(會計準則價格)。每一項能預期帶來收益的會計準則安排都需要耗費成本。這里的成本主要包括:
機會成本,即會計主體因服從會計準則而放棄的自然權利或利益,它是會計主體為“購買”會計準則而支付的,包括依照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活動而增加的支出或放棄的收益,以及違反會計準則時所受到的制裁。會計準則機會成本越大,說明會計準則供給的價格越高,收益相對就越低。
實施新準則的慣性成本。會計準則的供給還受實施上的預期成本的影響。會計準則從潛在安排轉變?yōu)楝F(xiàn)實安排的關鍵就是會計準則安排實施上的預期成本的大小。一些好的會計準則安排因實施的預期成本太高而無法推行。
現(xiàn)存準則的預期成本?,F(xiàn)存的會計準則影響提供新準則的能力,因為初始的會計準則選擇會強化現(xiàn)存會計準則的刺激和慣性,現(xiàn)存會計準則安排中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或一種既得利益格局。盡管會計準則出現(xiàn)了不均衡,但既得利益集團將竭力維持現(xiàn)存準則安排,有時克服既得利益集團政治權力所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
(四)利益因素。會計準則的供給過程,是實現(xiàn)各利益集團目標函數(shù)的過程,是一個利益調整和利益分配的過程。各種利益關系的相互作用,制約著會計準則的選擇與演進。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實際準則供給與意愿準則供給的不一致,就是這種利益因素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