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孤寂
這個題目最早緣于我和朋友一起注冊QQ填昵稱一欄時,朋友即興給取的名字。當(dāng)時我不很喜歡——網(wǎng)絡(luò)聊天目的就是為了交流感情,突破閉鎖敞開心扉傾吐心聲,為了不再孤獨寂寞,為了追尋快樂。不過,看到朋友因給我取到這樣一個滿意的名字而自豪洋溢時,我還是服從了他的這番美意。暫且一用,反正隨著心情的變化,以后還有機會換唄。
孤寂就是孤獨寂寞。從哲學(xué)的觀點來看孤獨就是事物普遍的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萬物獨立,萬物相聯(lián)。從心里上講這是一種憂郁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與寂寞同語與喧鬧相悖的精神境界。
清朝的王國維曾說:“古今成大事業(yè)學(xué)問者,必須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fēng)調(diào)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種境界也”我很欣賞他的觀點:能夠耐的住孤獨寂寞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深沉穩(wěn)重成熟的人。當(dāng)然怪僻,偏執(zhí),為人孤獨,不愿與人交往,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和人際交往,犯嚴重孤癖癥的除外。
從此種意義上講,曾是這些孤獨寂寞的“星星”閃閃點綴了華夏文明的璀璨星河。他們于孤獨中迸發(fā)出的偉大而杰出的思想火花,光耀千秋,啟迪后人,成為中華民族進步的精神根基。正如司馬遷所說:“文王被囚于攸里才能推演出《周易》,孔子被困于陳蔡才作出《春秋》,屈原被放逐于江南才寫出《離騷》,左秋明失明以后才完成《國語》,孫臏被削掉膝蓋才編著《兵法》,呂不韋被貶于蜀地才作出《呂氏春秋》,韓非被拘禁于秦才寫出《說難》和《孤憤》。”而司馬遷又何常不是由于懷有巨大的孤獨感歷經(jīng)二十余載,忍辱負重才有《史記》而流芳百世。
我感到最孤寂的時候是上師范那年的幾個星期天,我沒有回家,一個人孤零零的躲在宿舍里看書。遠離親人和同學(xué),本來擁擠不堪的宿舍頓時變得空曠,擺設(shè)一覽無余。只有方塊鉛字隨著我的視線不斷的跳行,當(dāng)時也只有它能來填平我孤寂的心靈。
參加工過后白天就很少能安安靜靜的體會獨處的魅力了。把獨處把孤獨拋在了緊張忙碌的生活的之外,唯有在一個人的深夜里,獨有一杯水,獨有一盞燈,一本書,獨自凝視室內(nèi)固然不動的景物,獨聽窗外孤傲的風(fēng)雨聲……靜靜地品味孤獨的滋味,內(nèi)心往往涌動著比白天更深邃的思想火花。我很早就會背誦愛默生的這幾行詩句:通過隆冬里的冰川我看到了夏日的驕陽透過滿地的積雪我看到了玫瑰的花蕾席慕蓉也說過:“在藝術(shù)品面前,孤獨者找到了心靈上的契友,世界也就會比較美麗了”,孤寂的心能點燃思維的烈火我深信不疑!
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玩的一種叫“摸戶”的游戲,就是用疊過幾層厚的紅領(lǐng)巾,蒙住摸人者的眼睛,然后在地上劃一個大圈,被摸的人只能在這個大圈里奔跑,摸到誰誰就被蒙上眼繼續(xù)摸下去。當(dāng)眼睛被蒙上以后,世界變成了一片黑暗,走路得小心翼翼的了,那個時候最想辦的一件事就是看到別人看到光明。凡是玩過那個游戲的人一定都會懂得珍惜光明的。
世界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凡事既對立又統(tǒng)一,事物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變化之中。真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老子曾說過: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也就是說有孤寂必有喧嘩熱鬧必有交流交往,有它們共同組成了豐富多采的世界。
能深刻體會孤寂生活的人一定是一個懂得珍惜熱愛交往交流熱愛生活的人。正象快樂往往源于痛苦一樣,和諧的交往交流也往往源于孤寂,死里逃生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貴。
孤寂能創(chuàng)造深刻、創(chuàng)造成熟;孤寂也能使快樂更快樂;孤寂象烈酒,既值得品味又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