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記憶
薺兒菜,頂鍋蓋;親戚來了人沒在。
在街頭看見那些買薺兒菜,買苜蓿菜的農人,不禁使我想起兒時小伙伴們經常掛在嘴上的這則順口溜。
那時候,每到春天,我們幾個小伙伴就會三五成群地到田間地頭去剜薺兒菜。喜歡較真的我們,總會比賽看誰剜的多,誰剜下的大。有時甚至劃分地盤,各自在被“領袖”劃分好的范圍內去剜,有調皮的同伴就會強別人的,為了爭奪,同伴之間“打架斗毆”的事情也經常發(fā)生。時隔多年,已經再沒有機會去重新感受兒時的那種快樂滋味了。工作以后,走進城里,薺兒菜也跟著走進了城里。城里沒有土地,她就住在塑料袋里,躺在街頭,而且地位也越來越高,成了城里人的惜慳。
你問那些買薺兒菜的人,那家伙一斤好幾塊錢呢。但城里人依然對它樂此不疲。城里人生活水平高,人們在吃貨方面也不欠缺,大魚大肉是家常便飯。但現在人們追求吃喝的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大魚大肉,漸漸地也不是主流了,現在追求營養(yǎng),都流行吃五谷雜糧了。黃面巴子,蕎面節(jié)節(jié)、洋芋攪團,薺兒菜、苜蓿菜、苦苦菜、香椿、椒葉等成了城里人最求的對象。吃這些的大概有兩種人,一種是年紀大些的,他們是從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走過來的,現在生活好了,大魚大肉地吃有些膩了,不習慣了,于是總惦記那個年代的吃貨,這是一種懷舊,一種對過去苦難生活的回憶和重溫。領一種人是懷有強烈好奇心的年輕人,他們多是在城里長大的娃們兒,壓根也就沒有見過薺兒菜,以為是什么稀罕物,不惜掏個大價錢嘗嘗鮮。只有在農民眼里薺兒菜是糧食地里的雜草,他們會毫不留情地鏟除,要他們做熟了去吃,那也幾乎不可能。在糧食緊張的年代他們也吃怕了、吃傷了,現在誰還去吃那些東西呢,提起薺兒菜他們就胃里泛酸水;叵肫饋恚鋵嵨覀冃r候剜的薺兒菜又有多少人回家弄了吃呢,多的回去都倒進豬圈、雞圈讓動物們享受了。
遺憾的是今天,這則順口溜現在也聽不到了,農村的孩子也沒有人再去剜薺兒菜了,他們漸漸地沒有了對薺兒菜的記憶,他們知道的是大棚菜,什么黃瓜、西紅柿、蘑菇、蒜苔之類的菜名。
仔細想來,這則童謠里包含著這樣一個意思,這個只有在特定歷史年代才會有的意思,他大概描述了糧食緊張時期的一個生活場景:五、六十年代。
有一天,王奶奶家里實在沒東西可吃了。
一大早她就帶著剛會跑的孫子,到田地里剜薺兒菜用來充饑。
回到家她揀完薺兒菜剛下鍋,鄰居有人捎話說:在路上碰見他家親戚要來。王奶奶一聽發(fā)愁了,家里又沒有啥吃的,親戚來了怎么辦呢?所以她打算出去躲一躲。結果親戚來了,屋里沒人。親戚走進廚房一看,鍋里水煎著,頂得鍋蓋嘟嘟作響,他揭開一看,里面煮的滿是薺兒菜。于是便順口說了一句:薺兒菜頂鍋蓋;親戚來了人沒在。隨后這件事就傳便了村子,成為人們街傳巷議的笑料,成了不懂事的孩子嘴邊的歌謠。
其實,最初這則順口溜就是用來反應家境貧困的,在五、六十年代,這樣的事情是常有的。聽父母說,那個時候只要能有吃的就不錯了。尤其是到了二、三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能吃的東西都讓人吃了,什么榆樹皮、榆錢、薺兒菜、苜蓿菜了,餓急了還管什么生熟呢,就直接填到嘴里了。農村人現在不愛吃薺兒菜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薺兒菜吃怕了,緊巴日子過怕了。
現在又迎來了吃野菜的年代,可是吃法不同了,吃的檔次也不同了。最低檔就是在家里,把揀好的薺兒菜放在開水鍋里炸了,出鍋晾涼,用芝麻香油涼拌了吃,高檔點的就不知到怎么怎么炮制了,然后安上一個好聽的名字,端到桌子上一盤幾十元,人們也無法辨認出它到底是什么了。人,就是這么奇怪,菜譜上白糖拌西紅柿他不會點,他卻點雪蓋火焰山,粉條炒肉他不點,他卻點螞蟻上樹,這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他不喜歡直來直去,他喜歡故弄玄虛,喜歡獵奇。
帶著街頭農人的提示,昨天回家順便也采了些苜蓿芽,想要剜薺兒菜,卻也沒有顧得上,今天中午迫不及待地做的吃了,很好吃,從苜蓿菜里我償出了春天的味道。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知識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