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百度或者谷歌輸入“油價上漲是否影響購車”,你會發(fā)現(xiàn)根本找不到所需要的確切答案,正反兩種答案幾乎是數量相當,而且似乎都言之鑿鑿。
當看到原油價格達到了135.09美元的歷史新高點,恐怕多數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與石油產品最密切相關的汽車。
但對于油價上漲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車意向,似乎一直以來就是一個爭論不清的問題。仔細想想,至少在中國市場,至少在當下,這幾乎可以算作一個偽命題。
簡單來說,如果把中國消費者是否購買汽車的選擇比作一個天平,油價這個“砝碼”還顯得太小。在中國市場,有比油價遠遠要“重”得多的“砝碼”,如果天平兩端平衡的話,油價這個小“砝碼”將可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現(xiàn)在的情況是,這個購買的天平并不平衡。
在中國市場內討論油價之前,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之間的倒掛。根據中石油季報,2008年第一季度本應實現(xiàn)的同比444億元稅前利潤增長,因為同樣增長的“暴利稅”和對下游煉油、成品油銷售的補貼而變成了同比利潤下降129億元。
即使如此,中國政府對成品油價格的控制仍顯得越來越嚴。5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表示,目前國內經濟運行中面臨價格總水平仍處于高位的突出矛盾,各地區(qū)應把控制物價上漲、抑制通貨膨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這無疑表明了政府的兩難選擇,如果成品油價格上漲,勢必帶來物流成本和工農業(yè)成本增加而加劇通貨膨脹,更何況現(xiàn)在還要面對四川災后重建的重任;但不上漲,今年以來席卷全國的“油荒”表明,最終結果可能就是“有價無油”。
5月21日,有消息稱油氣化產品價格管制可能在6月初放開,結果當天相關主管部門就出來辟謠稱,值此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關鍵時期,國內的成品油價格不可能放開。
因此,對于中國的汽車消費者而言,高企的原油價格似乎離自己還有相當的距離,油價在購買決定中的權值被人為降低了,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油價還不能成為決定是否購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具體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而言,油價在一輛汽車的使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沒有高到足以影響購買決定的地步。一旦車輛離開城市,面對全世界最長里程的收費公路,高昂的過路費變相降低了油價變化對人們消費心理的影響。
如果將這些因素都算入,油價的小幅漲跌,在一輛汽車的使用成本中的比例就顯得不那么高了,也就不能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決定因素。更何況,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中心城市,汽車帶來的方便也遠遠高于油價的支出。
相比西方國家人們更愿意選擇開車+地鐵上班的方式,中國即使在最發(fā)達的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城市的公共交通,也沒有方便快捷到讓有車族動心的地步。在二三級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這種缺失還要更加明顯。
何況這些城市還有的存在規(guī)劃不科學的問題,以北京為例,單中心環(huán)狀的城市規(guī)劃模式,必然決定了在早晚高峰時期進出城市中心的車流集中擁堵,而環(huán)狀路線對疏散這些車流的作用,要遠遠小于多中心放射狀的道路規(guī)劃。
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成品油定價的放開成為必然趨勢,而涉及養(yǎng)路費、過路費等方面的燃油稅等政策也會使油價這個砝碼真正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從節(jié)約社會運行成本的角度來看,潛在汽車消費者的購買“天平”只有首先實現(xiàn)平衡,油價才能發(fā)揮應該有的調節(jié)作用。
最后,我們不妨引用一個還算權威的調查結果,根據AC尼爾森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打算購買私家車的比例從2006年的29%猛增至2007年的43%,而在現(xiàn)有的私家車主中,有27%考慮購買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