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通過構建不完美信息下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分析了虛假財務報告的成因,提出:在公司管理層有機會對虛假財務報告進行改正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的作用其實相當有限;注冊會計師的行動不能抑制公司管理層的造假動機,充其量只能減少財務報告中的虛假成分。
注冊會計師作為社會“經(jīng)濟警察”,本應在防范虛假財務報告、維護資本市場秩序上取到積極的作用,但近年來國內(nèi)外多宗假賬事件的爆發(fā)卻嚴重打擊了財務報告使用者對注冊會計師審計的這種合理預期。注冊會計師以至整個資本市場正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本文從經(jīng)濟人角度出發(fā),認為注冊會計師行為也是在權衡效益和成本的基礎上做出的理性選擇。以此為依據(jù),獨立審計報告其實是報告公司與注冊會計師相互博弈的結果。而虛假審計報告之所以成為可能,原因正在于外部條件不理想以致“虛假財務報告——虛假審計報告”成為雙方博弈的精練納什均衡解。本文在建立報告公司與注冊會計師雙方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框架的基礎上,對虛假報告成因進行剖析,并從報告公司、注冊會計師、信息用戶三方互動機制的角度對重建財務報告信任關系進行初步的研究。
報告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不完美信息下的動態(tài)博弈
本文所建立的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是以博弈雙方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做出的理性選擇為前提的。在雙方博弈的第一階段,公司管理層首先選擇報告策略:誠實報告或虛假報告。公司管理層做出何種報告策略,主要取決于虛假報告帶來的收益和虛假報告可能引致的成本兩方面。影響虛假報告收益的因素包括公司股權結構、管理層報酬契約、資本市場條款(體現(xiàn)在公司首發(fā)、增發(fā)、配股、ST、PT等方面對會計數(shù)據(jù)的硬性規(guī)定方面)以及稅收等方面。影響虛假報告成本的因素主要包括虛假報告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以及在發(fā)現(xiàn)后被有關方面懲罰的力度大小兩方面。注冊會計師外勤審計策略也有兩種 : 一種是執(zhí)行比較詳細的外勤審計以增加發(fā)現(xiàn)虛假公司財務報告的概率,本文簡稱為詳查法;另一種是執(zhí)行比較粗略的外勤審計,本文簡稱為略查法。注冊會計師執(zhí)行詳查法的審計成本要高于略查法下的審計成本。但注冊會計師選擇何種外勤審計策略,主要受到本所執(zhí)業(yè)能力、外部監(jiān)管力度以及對公司管理層信任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在外部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若注冊會計師過分信任公司管理層,則更可能選擇略查法以節(jié)省審計成本,反之,則更可能選擇詳查法以減少審計風險。注意,注冊會計師在做出策略選擇之前,是不清楚公司管理層所采取的具體報告策略的。
在雙方博弈的第二階段,注冊會計師根據(jù)外勤審計結果選擇審計報告策略:如實報告或失實報告。一般說來,在注冊會計師未掌握報告公司弄虛作假的真憑實據(jù)情況下,不太可能出具與外勤審計結果不一致的審計報告,因為公司管理層會通過與注冊會計師的交流來避免這一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為了簡化模型,本文假設只要注冊會計師選擇詳查法,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財務報告中存在的舞弊,而采取略查法,則一定不能發(fā)現(xiàn)財務報告中存在的舞弊。因此,在雙方的策略組合(誠實報告,詳查)、(誠實報告,略查)、(虛假報告,略查)下,注冊會計師的報告策略都將選擇如實報告,因為他并沒有發(fā)現(xiàn)財務報告中存在舞弊,此時,博弈結束。但是,在注冊會計師執(zhí)行詳查法查出財務報告中存在的舞弊時,情況就變得復雜起來。由于公司管理層舞弊的動機是舞弊帶來的巨大收益,管理層是不甘心輕易放棄這種收益的。因此,管理層首先將采取“蘿卜+大棒”策略誘迫注冊會計師就范,給定管理層的這種誘迫策略,注冊會計師根據(jù)成本與效益原則采取共謀或抵制行為,在注冊會計師選擇共謀的情況下,博弈結束。一旦注冊會計師選擇抵制策略,博弈便進入第三階段,管理層將有兩種策略:對財務報告進行改正或不改正。而注冊會計師則根據(jù)管理層對財務報告的改正情況進行如實報告。至此,雙方的一次博弈結束。鑒于公司管理層拒不改正財務報告虛假成分而被注冊會計師如實報告后將前功盡棄,損失巨大,故管理層對其報告進行改正是理性行為。同時,無論注冊會計師選擇何種外勤審計策略 : 只要管理層舞弊而未被注冊會計師揭穿后所獲得收益大于虛假報告“東窗事發(fā)”后引致的成本,管理當局都會選擇虛假財務報告,因為即使在注冊會計師查處財務報告中存在的舞弊而且也拒絕管理層的誘迫情況下,管理層可以通過對財務報告進行改正使得其支付仍和誠實報告情況下相同(或者只是略微小于)。
信任危機的成因與信任機制重建
在審計實踐中,由于公司管理層存在對虛假財務報告進行改正的機會,且這種改正并不需要改正成本(或改正成本很低),導致注冊會計師根本抑制不了的管理層造假的動機,因此,本文認為,改正成本為0或趨近于0是注冊會計師完全喪失“經(jīng)濟警察”功能的根本原因。而注冊會計師出于自身成本效益考慮,卻很有可能采取略查或共謀行為,而這些都不利于社會公眾利益。
據(jù)此,財務報告信任危機的成因便逐漸清晰起來。投資者知道,管理層在外部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指舞弊收益大于成本),必然選擇造假。投資者也知道,注冊會計師根本抑制不了管理層造假的動機,充其量只能減少財務報告中的虛假成分。注冊會計師的續(xù)聘和解聘權表面上是由股東大會決定,但目前的公司治理結構導致了管理層真正擁用續(xù)聘和解聘注冊會計師的權力,因而注冊會計師抵制管理層誘迫的成本便加大了。并且,獨立審計行業(yè)的惡性低價競爭也嚴重削弱了注冊會計師執(zhí)行詳查的能力。由于目前的執(zhí)業(yè)環(huán)境很難滿足讓注冊會計師選擇詳查且保持獨立的外部條件,因而,投資者有理由不信任注冊會計師行業(yè)??梢?,投資者對于管理層和獨立審計的不信任是財務報告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
更深一步,投資者之所以不信任公司管理層與獨立審計,是出于其對外部環(huán)境的判斷。由于目前監(jiān)管層對弄虛作假的懲罰相當?shù)挠邢?,導致舞弊收益大于成本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知識”,因而,投資者對監(jiān)管層也缺乏信心。
如何重建財務報告信任關系呢?本文認為,信任關系的重建必須要從經(jīng)濟人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成本效益,更多地從外圍入手,通過改變博弈參與者的支付從而影響參與者的行動策略來達到治理假賬的目的,即給定嚴格的外部條件,使公司管理層沒有動機去造假,注冊會計師也沒有動機改變自己的“詳查——抵制”策略。為此,圍繞著建立的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博弈框架,重點針對改變參與者的支付,本文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重建財務報告信任關系:
1. 嚴格約束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共謀行為。共謀行為性質最為惡劣,雙方“狼狽為奸”的配合將使得虛假財務報告日后被曝光的概率降低。為此,應從改變注冊會計的支付入手,努力增大欺詐損失,減少注冊會計師被公司管理層解聘的損失。可行的做法有: 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監(jiān)管力度,注協(xié)或者財政部每年都應對獨立審計進行嚴格的復查,一旦查出,則給予嚴厲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處罰 ; 改變公司管理層與注冊會計師的契約簽訂方式,但由于目前優(yōu)化公司治理短期很難奏效,因而可考慮會計師事務所的定期輪換制度,在合同期內(nèi)公司更換注冊會計師須向有關監(jiān)管層而不是向流于形式的股東大會申請且注冊會計師有權申述。
2. 為注冊會計師選擇詳查策略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目前注冊會計師的收費制度存在問題,限制了注冊會計師執(zhí)行詳查的可能性。另外,良好的業(yè)務素質有利于節(jié)約審計成本。改革收費制度、培養(yǎng)高素質的審計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增加注冊會計師的過失責任當然也是控制措施之一,但本文以為,在注冊會計師收入微薄的條件下,加大過失責任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甚至有可能使得注冊會計師干脆選擇與公司管理層合謀以求利益最大。
3. 改變公司對造假的收益和成本的預期。公司造假,管理層是真正的元兇。由于公司管理層擁有信息優(yōu)勢,注冊會計師即使高度謹慎,也很難查出財務報告中的舞弊;而若公司保持誠實,即使注冊會計師采取略查的策略,對社會公眾也不會造成什么損失。因此,該打的不是注冊會計師,而是公司管理層。為此,減少造假的收益、增加造假的成本是監(jiān)管層和投資者應該重點考慮的兩個方面。本文認為,減少造假的收益可能更為重要。因為對于公司管理層來講,收益是現(xiàn)成的,而成本卻是未來的。無論如何加大懲罰力度,總有機會主義者鋌而走險,這點其實和走私、搶劫等刑事案件發(fā)生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建立包括非財務數(shù)據(jù)在內(nèi)的多角度衡量公司業(yè)績的方法,而不是僅僅依靠幾個財務數(shù)據(jù)來決定公司的各種“資格”,特別是改革目前資本市場上對財務數(shù)據(jù)的硬性規(guī)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另外,大力培育獨立的財務分析機構,促進新聞媒體和網(wǎng)絡等技術的發(fā)展也會增加公司“東窗事發(fā)”概率,將對公司管理層的監(jiān)督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