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不如無知
在世法中無知是一種貶斥,在佛法里無知卻是至高的智慧。
世法中的無知只是有所不知,而非全然無知,即使是一個植物人也是有所知的。要想真正無知卻是件極難的事。世人都有所知,只是知之多少不同而已。但這個有所知以佛家看來卻是妄念,有所知必有所不知。有所知的范疇總出不了心意識。一個世間學者雖然知識淵博,但其知識總不離緣起性空,總脫不了聲色光影。有所知正是佛家的所知障。
人生猶如迷宮,不思如何走出迷宮,卻學習思維如何在迷宮中生存的知識技巧,以迷宮為真實,縱然對迷宮中事了如指掌,但結(jié)果卻不免坐困愁城。世人大抵都有強烈的求知欲。其實這種求知欲和所謂的博學,對于解脫生死并無作用。但世人大多以博學而自豪,自認為上通天文下懂地理,眼界思想大大開拓。然而這種所知事實上都會成為輪回的因緣,可謂作繭自縛。但是要讓人,尤其是好學者,放棄其求知欲又是甚難之事。因為世人只知知識就是力量,卻不知這種力量猶如地球引力,將人永遠系縛在三界之內(nèi)。
關(guān)鍵是要明白萬事之虛幻,我們的知識也不過是妄想。沒有出離心者斷透不過此關(guān),但即使生起出離心者也難以去掉有所知。無知的境界是很難到達的。知即是妄,去妄返真,謂之無知。我們常常在書上看到無知而無所不知。就是這樣的。因為無知者必定去除了一切執(zhí)著,真如本性已經(jīng)完全顯現(xiàn),心如明鏡,自然能夠無所不知了。雖然無所不知卻還是無知,所謂寂照同時。
因此,無知是經(jīng)過漫長艱苦之修行而達到的境界。所以,當你聽到某人說我很無知的時候,你不可認為他真的無知,他只是有所不知而已。而其之所以有所不知,卻是因為他有所知,即此自知無知之心即是知也。《楞嚴經(jīng)》上說,一切世界都在虛空之中,而這無邊無盡之虛空,在我們的真心中卻猶如虛空中之一片云而已。由此可見,真心之廣大是何等不可思議。
雖然佛教有十宗,法門有無數(shù),但一切教法不過是要去除我們的有所知之心而已。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他至少得有這樣的根基:能夠突破日常經(jīng)驗,不被一切常識所縛,清楚一切知識皆為虛妄,而能夠離心意識專修。當然這一切都得建立在對自性的信心之上。
上一篇: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吧
下一篇: 求學與求道的分辨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chǎn)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chǔ)知識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