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童年
見女兒起早貪黑地學(xué)習(xí),妻子很心疼,計劃每天給女兒供應(yīng)兩個雞蛋,補充補充營養(yǎng)。
妻子說到做到,一見有村婦提籃賣蛋,她就一簍一簍地買下來,然后,煮雞蛋、煨雞蛋、荷包蛋、紅棗燉雞蛋,變換著口味給女兒吃。吃來吃去,女兒就吃膩了,只要妻子催她吃雞蛋,她就心煩意亂,氣呼呼地說:“雞蛋有什么好吃的?要吃你吃!”說完,背著書包,逃難似的跑到教室里去了。
放晚學(xué)后,女兒背著書包剛一回家,妻子就來了個“秋后算賬”,板著臉說:“飛飛,你還有個任務(wù)沒完成哩。”女兒一愣神,就明白了這沒完成的“任務(wù)”是什么,頓時就露出一副要哭的樣子。“吃個雞蛋也做出這副樣子!”妻子一邊數(shù)落著,一邊細心地剝掉蛋殼,將一個潔白如玉的煨雞蛋遞了過去。女兒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極不情愿地接過雞蛋,含在嘴里,卻難以下咽。
望著女兒吃雞蛋的愁苦樣子,在一旁的我不由得感慨萬千:唉,如今的小孩,吃個雞蛋就好像吃老鼠藥一樣。記得我小時候……于是,出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我,自然而然地翻出了苦難童年的往事。
記得那年的早春二月生日那天,我站在田埂上,正興致勃勃地看大人趕著牛犁田,這時,娘悄悄地走到我身邊,把兩個滾燙的雞蛋塞到我手里,叮囑我趕快吃,莫讓弟弟他們看見了。
那年頭,“吃飯靠作田,養(yǎng)豬為過年,養(yǎng)雞養(yǎng)鴨換點油鹽錢。”只有家里來了客人,娘才打開鎖,從柜子里拿出二、三個雞蛋煎了,作為一頓美餐來招待客人,平時一家人是很難嘗到雞蛋的滋味的。那時家里有一只麻雞婆,總喜歡躲到我那鋪床的蚊帳背后生蛋,生完了就報喜似的咯咯叫,娘一聽到叫聲,就笑吟吟地去撿蛋?墒牵幸换,雞蛋竟然不翼而飛了。娘問這個,問那個,都說沒看見。娘氣得臉色都變了,她斷定是三弟偷吃了,因為在眾多兄弟姐妹中,三弟特別“好吃”。有一次,姑媽家里殺豬,送了一塊新鮮豬肉來孝敬爺爺奶奶,三弟趁人不注意,居然在砧板上偷了一坨白生生的肥肉,躲到屋后去吃。娘隨后就發(fā)現(xiàn)了,要從他嘴里摳出那坨生肉來?伤Ьo牙關(guān),死活不松口。娘大聲地斥罵他,狠狠地擰他的臉蛋。他這才哇地一聲哭了,一坨嚼爛了的生肉,從他的口里掉落下來。這次蛋丟了,娘自然疑心是他偷吃了,就不斷地審問他,用竹梢打他。他痛得哇哇大哭,但就是不肯認賬。爺爺奶奶見了心疼,就拚命袒護他,但娘仍然不依不饒,還跟兩位老人吵了起來。娘吵著吵著,就摟著三弟,傷心痛哭起來。現(xiàn)在想來,這事哪能怪三弟好吃呢?那都是叫苦日子給逼出來的啊!
流年似水,往事如煙。撫今追昔,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一滴水反映大海,小小雞蛋也能真切地反映出中國社會二十多年來的神奇變化。這種“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變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改革開放的英明國策,它像一付靈丹妙藥,救治著祖國貧窮的痼疾,改變了我們的家園,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中華民族苦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