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3月20日登載一篇文章,題為《中國游客的海外消費熱面臨沖擊》,摘編如下:
中國國內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已經下降到36%。解決消費失衡的一個辦法,是削減中國內地沉重的消費稅和奢侈品稅。分析人士說,中國政府很可能會這么做。
這有可能對近些年最大的投資題材之一──中國內地游客的海外消費產生深遠影響。所有受到中國內地人海外消費行為提振的企業(yè)都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而尋求在中國內地擴大業(yè)務的外國奢侈品品牌則應該會受到減稅的提振。
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在3月早些時候發(fā)表的言論被廣泛報道,點燃了人們對中國減稅措施的期待。人們預計政府會對消費品和奢侈品進口稅至少實施兩輪削減。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財政部長謝旭人承諾將健全中國的消費稅制度。
瑞士信貸銀行說,中國銀聯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2011年利用銀行卡在境外消費達人民幣3000億元(約合4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7%,這一消費習慣可能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
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的數據,除2011年為歐洲貢獻了62%的奢侈品消費額外,中國內地購物者在剛剛過去的中國農歷新年期間在海外共花費72億美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了28.6%。
如果看看中國目前的稅率,不難發(fā)現為什么海外購物如此受歡迎。
一般奢侈品的進口稅率在10%到25%之間,高檔化妝品和酒類的進口稅率可高達35%到60%。再加上增值稅(稅率17%)和消費稅(具體稅率因商品而異),進口奢侈品在中國內地的價格貴得讓人難以承受。據中國商務部的調查,中國內地市場的奢侈品價格比香港高45%,比美國高51%,比法國高72%。
如果征收這些稅的初衷是為了以富裕消費者為征稅目標、達到促進社會公平以及限制資產階級消費習慣的目的,那么這些愿望似乎落空了──足跡遍及全世界的中國內地消費者只是把國內的奢侈品消費轉移到了海外。
預期中國采取稅收措施的另一理由,是政府最近注重通過國內消費提高經濟增長。剛剛過去的周末,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說,擴大內需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戰(zhàn)略基點”。另一位官員也強調了中國的進口意愿。
但在他們表示這種擴大進口的迫切愿望之時,中國剛剛在2月份創(chuàng)下315億美元的月度貿易逆差。在出口增長預計將保持相對疲軟的情況下,這又讓人有理由相信當局不那么希望看到人民幣通過無節(jié)制的旅游支出流失到國外。
與此同時,對于很多內地人來講,在國外消費的好處不只是免稅。中國的資本管制和有限的國內投資選項,意味著奢侈品消費常常滿足了多種次級需求。
瑞士信貸銀行說,如果奢侈品稅確實降了,普拉達、Coach、Hugo Boss、路威威登公司或蒂芙尼等將產品輸往中國的奢侈品牌將會受益。另一方面,對于曾經受益于中國境外游的零售和旅游行業(yè)來講,進口關稅的下調將給它們帶來日益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