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11月,全國財政收入97309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加20568.49億元,增長26.8%,全年財政收入再破10萬億已無懸念。而在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高企的背景下,企業(yè)和居民的稅負益發(fā)沉重,減稅的呼聲更為強烈。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出席全國財政工作座談會中提出,今年的財政政策要著眼于營造更好的財稅環(huán)境,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減輕稅收負擔,激發(fā)和保護企業(yè)發(fā)展活力,增強經濟發(fā)展的內生動力。結構性減稅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如何保障效率和公平?在減稅的同時,今年的公共支出將繼續(xù)加大,財政政策如何進行平衡?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期本報采訪了北京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主任林雙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
中國人的稅收負擔有66%來自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這些稅都加在商品價格里,個人往往感覺不到。
《21世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要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哪些因素造成了近年來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如何理解“結構性減稅”的政策目標和側重對象?
楊志勇:近年來,財政收入增速遠快于GDP增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稅收征管的加強,近年來稅收征管力度不斷加強,但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沒有繼續(xù)加大的空間了,所以這方面因素對稅收增速的影響有限。二是物價因素的影響,導致財政收入名義增速較快。三是稅制結構的因素,我國是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稅率水平較高,使得稅收收入的增長快于GDP的增速。
結構性減稅意味著“有增有減”,但主要目標是減稅。我更偏向于直接提“減稅”政策。去年以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減稅措施,包括增值稅、營業(yè)稅的起征點提高,以及個稅起征點提高、對小微企業(yè)的一系列稅收優(yōu)惠政策等等。稅收體系的綜合改革將是一個長期工程,但是減稅可以先從難度不大的方面著手,改善稅收體系。其他可以減稅的方面還有很多,比如購車時繳納的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城建稅等等。減稅的目標是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降低企業(yè)和居民的稅收負擔。
《21世紀》:據估算,去年的個稅減負已經給居民增加收入600多億元。今年減輕居民稅負方面,還應推行哪些舉措?個人所得稅的完善應從哪些方面突破?
林雙林:中國一般人的個人所得稅負擔其實不算太重,特別是個稅起征點提高到3500元之后。美國的個稅起征點也是很低的,只要有工作的人就要交稅,當然收入特別低的人可以獲得退稅。
在中國,我們不能光看個人所得稅,中國人的稅收負擔有66%來自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這些稅都加在價格里,個人感覺不到,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很多商品都比國際市場價格高的原因。
所以不應過多地把精力都放在個人所得稅上,因為這個稅種占財政收入比重很小,2010年僅占6.6%,占GDP的比重則更小,僅1.3%多;占大頭的是增值稅、營業(yè)稅、消費稅等稅種,即所謂的間接稅。真正要把稅負降下來,就需要減間接稅,這些稅要是降了,物價就會下降。
楊志勇:當前中國的增值稅稅收收入,占全國稅收總收入的40%以上,所以增值稅減稅才是比較大的動作。我國增值稅的基本稅率為17%,雖然沒有歐洲那么高,但是與亞太地區(qū)其他國家(地區(qū))相比還是比較高的,其他大多數國家不超過10%.現在上海在進行營業(yè)稅改增值稅試點,新設兩檔稅率,11%和6%,未來應下調17%的和13%兩檔稅率,以減少增值稅稅率檔次。
在消費稅方面,很多以前定義的“奢侈品”已經成為居民普遍消費的產品,因此不應過分強調消費稅在調節(jié)收入分配和引導消費方面的作用。由于消費稅的稅制不合理,和種種避稅行為的存在,實際上很多稅收流失了。所以應該調低消費稅稅率,減少課稅商品。
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的最高稅率應該下調,現在最高稅率45%對應的是月收入(扣除免征額和三險一金后)8萬元以上的人群,但現實中很多高收入的人可以通過選擇居住地、移民海外或海外經營來進行避稅,實際許多本來應該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征收的稅流失了。同時,勞務報酬適用稅率(加征之后,稅率實際上有20%、30%和40%三檔)和工資收入的稅率應相匹配,現在前者的稅率相對較高。
企業(yè)的減負與增收
在當前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很多企業(yè)經營困難,自然更加迫切地希望減稅。
《21世紀》:企業(yè)目前的稅收負擔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怎樣的減稅才能有效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就業(yè)?
楊志勇:企業(yè)的負擔不能簡單靠數字來橫向比較。這樣比較的話,煙酒企業(yè)交的稅是最多的,但是他們的利潤率也較高。在當前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很多企業(yè)經營困難,自然更加迫切地希望減稅。稅率的調整需要考慮對經濟的影響。減增值稅,就會是普惠的結果。而對于煙酒企業(yè),稅率提高后,價格往往會隨之上漲,最終還是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
盡管從狹義的宏觀稅負來看,中國現在處于世界中等水平,但在實際中,企業(yè)還要承擔很多收費,并且收費項目的出臺只需要省級政府的批準,其中存在著很多的不合理現象,甚至干擾了企業(yè)的正常經營。要切實的給企業(yè)減負,需要把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取消,繼續(xù)推進稅費改革。
《21世紀》:今年將擴大服務業(yè)企業(yè)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并擴大物流企業(yè)營業(yè)稅差額納稅試點。為促進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改善產業(yè)結構,還應采取哪些稅收調節(jié)手段?
楊志勇:服務業(yè)企業(yè)的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對服務業(yè)的發(fā)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營業(yè)稅改增值稅,可以減少重復征稅,使服務業(yè)受益,相關的企業(yè)和行業(yè)也跟著受益,因為原先不能抵扣的服務業(yè)稅收現在作為進項稅額可以抵扣。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
中,各個產業(yè)部門之間應該協(xié)調發(fā)展,服務業(yè)的發(fā)展也應該和經濟發(fā)展階段相吻合。
目前上海試行的差額征稅的試點,對于降低物流企業(yè)的稅負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但在試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要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yè)才能差額征稅,試點和非試點的地區(qū)企業(yè)的稅負就不一樣,非試點地區(qū)的同類企業(yè)就會喪失競爭力,F在可以估計到的是,將來會有很多地方的物流企業(yè)會到上海注冊。為解決這些問題,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的做法只能加快在全國推廣,這也將是普遍的減稅。
“增”與“減”的平衡
雖然財政收入很多,但還是要謹慎地用,盡量不要有太多的赤字和債務。
《21世紀》:在結構性減稅的同時,今年將繼續(xù)資源稅改革,并擴大房產稅試點。在“增”和“減”之間,如何進行協(xié)調,以保證效率和公平?
楊志勇:迄今為止的資源稅改革,并不能夠促進資源綜合利用,因為關鍵的是資源的價格機制沒有變化。而且資源稅的上調空間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調到進口的資源比國內的還要便宜,所以不能高估資源稅的調節(jié)作用。同時,中國是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的國家,要考慮資源稅對不同區(qū)域的影響。
房產稅的主要問題在于公平性。目前我國的住房屬性很多,除了商品房,還有政策性住房,以及特殊單位的住房。開征房產稅要具備條件,首先要取消之前的相關收費,已經交了費用的,再收就是重復征稅,要把那些費用退回去,或者給一個過渡期,或規(guī)定在一定時間內免收房產稅。
市場經濟一定要保證效率和公平。市場經濟的效率即是要鼓勵創(chuàng)造財富。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之后,買了商品房,還要交房產稅,用交的稅來建保障房;不僅給自己買房子,還要負責給中低收入的人買房子,這公平嗎?公平應該是有效率的公平,因此,在不完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房產稅的開征要慎行。如要對個人自用住房征收房產稅,建議可對小產權房先行先試。
林雙林:從效率上講,中國的稅制可能是最有效率的,這是從增加生產的角度來說的。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家就認識到西方儲蓄不足、消費過度的問題,不僅國家財政赤字,個人也借債消費,這也是導致今天歐美等國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當時經濟學家就建議從改革稅制上解決問題:
結構性減稅與稅改之道
首先,降低資本稅,資本是由儲蓄形成的,資本不征稅,人們就有了儲蓄的積極性。
其次,由消費稅替代所得稅。所得即收入,包括消費和儲蓄兩部分,向收入征稅,實際是向消費和儲蓄都征了稅;倘若用消費稅替代所得稅,老百姓消費的意愿就會下降,儲蓄就會上升。
最后,降低個人所得稅累進程度。一般認為,富人儲蓄傾向高。給富人100塊錢,他可能儲蓄了;但若給了窮人,他就消費了,所以給富人減稅的結果是增加了儲蓄。里根總統(tǒng)上臺后,稅改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降低累進程度,在他任期內,最高稅率從76%降到28%.
中國的稅制改革是從1994年開始的,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很窮,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大家都強調效率。刺激儲蓄,增加投資,生產就會提高、經濟也會增長。所以,1994年的稅改是利于增長的,也是完全順應當時形勢的。
中國的稅制正好是西方經濟學家這些年來想要實現的稅制。稅制改革后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經濟已經發(fā)展到一個新的層次和臺階上,中國經濟出現了新的問題,對稅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的稅制是注重效率的,我們要在講求效率的同時,使得稅制更好地發(fā)揮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作用。
《21世紀》:今年的財政政策定調為“積極財政”,在低收入補助、醫(yī)療、保障房等方面都將加大支出規(guī)模。一邊是“結構性減稅”,一邊是加大支出,如何防范債務風險?
楊志勇:在財政收入方面人們總是希望政府減稅,而在支出方面則希望政府多花錢,演變下去就會發(fā)生主權債務危機,即歐洲目前面臨的情況,這樣的財政是難以持續(xù)的。
但這種情況還不會在中國發(fā)生,決策者還是相對理性的。比如貨幣政策的調整,原本去年以來貨幣政策一直在緊縮,但在2011年10月領導人考察之后開始進行微調。所以,政策要密切關注經濟的走向,并且具備前瞻性,在問題還沒有充分暴露的時候,進行預調。當然,今年宏觀經濟仍然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zhàn),需要采取措施逐步化解。
從財政體制的角度,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至今,財政體制始終面臨地方財權和事權的矛盾,地方債務問題即是該矛盾的集中反映。地方債的總量不是問題,主要是期限結構很不合理,今年有大量債務集中到期,到時應適當采取展期,避免大規(guī)模違約的發(fā)生。今后應擴大地方政府在財政方面的自主權,同時完善監(jiān)管,引導地方財政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林雙林:在中國當前情況下,積極財政的重點應當是增加公共品的提供。減稅容易,再增稅就難了;而公共服務方面中國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如義務教育已經呼吁很多年了,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高人口質量需要靠教育。其次是醫(yī)療,中國政府醫(yī)療支出只占GDP的1.4%左右,遠低于6.1%的國際平均水平。再次是社會保障支出,要把養(yǎng)老金賬戶做實。政府增加民生支出,這個方向是對的,但前提是要鑒別什么是公共品,私人能提供的東西就讓私人去提供,政府應該在提供公共品方面多做一些。
就我國債務問題而言,一些人贊成增加財政赤字、擴大政府債務。他們引用歐盟的財政政策指標加以佐證。其中一部分人認為,只要不超過歐盟警戒線就可以繼續(xù)實行赤字財政政策、繼續(xù)增加債務;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歐盟規(guī)定的3%赤字率和60%債務率是某個時期的產物,一味強調這兩個標準,會限制財政政策工具的有效使用,必要時應突破警戒線的束縛。從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現狀和國家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看,這些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中國經濟總的來說還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美國、日本在這一階段都是財政盈余,美國二戰(zhàn)的時候財政赤字高達120%,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直下降,到1980年政府債務僅占GDP的33%;日本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也是財政盈余,1970年日本的財政赤字占GDP不到10%,現在則達到170%.因此,一般國家在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都是財政盈余,我們現在正處于這樣的階段,雖然財政收入很多,但這點錢還是要謹慎地用,盡量不要有那么多的赤字和債務,為國家以后的發(fā)展留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