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財稅實務 高薪就業(yè) 學歷教育
APP下載
APP下載新用戶掃碼下載
立享專屬優(yōu)惠

安卓版本:8.7.50 蘋果版本:8.7.50

開發(fā)者: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線:點擊下載>

注冊會計師考試(CPA)稅法所得稅復習備考總結

來源: 編輯: 2006/05/09 14:43:50 字體:

  一、掌握關鍵詞:稅法認可。

  一切圍繞稅法認可進行判斷。當會計處理方法與稅法處理不一致時才會產生差異。無論會計處理怎樣變化,如折舊時間縮短、折舊比例提高、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稅率變化等等,每次會計處理發(fā)生變化都和稅法認可比比,看看有無差額,差額多少,然后確定遞延稅款(應付稅款法除外)。

  涉及多筆時間性差異,分筆數單個與稅法認可進行比較,一筆一筆確定遞延稅款借貸方向,利用丁字賬進行匯總,求出總差異的借貸方向。

  會計費用大于稅法費用,遞延稅款在借方,反之在貸方;

  會計收入大于稅法收入,遞延稅款在貸方,反之在借方。

  二、容易漏掉的記憶:

  1、時間性差異:八大減值準備、預計負債、開辦費的攤銷等等費用支出,發(fā)生時稅法不認可,要從會計利潤中加回,但這些費用轉回時,稅法也不認,也就是說會計利潤多計的這部份稅法不認可,所以要從會計利潤中減出。做題時往往容易漏掉的是從會計利潤中減出轉回的費用。

  2、壞賬準備稅法認可(0.5%)部分。計入時間性差異的是會計計提部分減去稅法認可部份的差。

  三、分別理解:

  所得稅會計中: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永遠在貸方,所得稅費用永遠在借方。

  應付稅款法: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所得稅費用,不產生遞延稅款

  納稅影響會計法: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或-遞延稅款=所得稅費用

  四、相關聯系:

  1、與會計政策變更相聯系:

  2、與重大會計差錯相聯系:

  3、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相聯系:注意所得稅匯算清繳前后的處理不同。

  4、與投資相聯系

  計算時,時刻記住無論差異前后如何變化都與稅法認可相比。根據稅法要求判斷差異數額及遞延稅款借貸方向。

  五、相關知識點:

  資產減值計提方法、重點是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及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

  固定資產折舊計提注意點:

  1、看使用日期:當月使用當月不提,當月停用當月照提。

  2、看殘值:雙倍余額法前幾年計算折舊不減殘值,最后兩年才減。

  3、看使用年限:計提減值準備后更要看尚可使用年限。

  4、看折舊計提方法:加速折舊法以實際使用期為一年的折舊計提期,而非會計年度。

  會計政策變更與以前期間發(fā)生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

  相同點:

  都做追溯調整(不能追溯調整的會計政策變更除外)

  都調整資產負債表報告年度的年初數和利潤表報告年度的上年數

  不同點:

  適用會計科目不同:

  會計政策變更:

  不會涉及到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和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

  其累計影響額通過利潤分配科目調整,涉及到的稅金通過遞延稅款科目調整(應付稅款法除外)

  以前期間發(fā)生的重大會計差錯更正:

  影響損益變化的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調整

  涉及到的稅金在正常報告年度調整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

  如為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事項

  所得稅匯算清繳前:涉及到的稅金在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科目核算

  所得稅匯算清繳后:涉及到的稅金在遞延稅款科目核算(應付稅款法除外)

  董事會的現金股利現行制度已做為非調整事項處理

  我的理解:

  1、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調整的只是提取盈余公積部分,也就是從未分配利潤中將提取的盈余公積轉出,不影響所有者權益總額的變化。

  2、由于是非調整事項并且不影響被投資企業(yè)所有者權益的變化,在合并會計報表時,投資企業(yè)也不沖減長期投權投資的損益調整明細。

  3、做納稅調整時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的是投資企業(yè)確認的投資收益(即從會計利潤中減出),如果兩企業(yè)所得稅率相同,產生的是永久性差異,如果兩企業(yè)稅率不同產生遞延稅款貸差。

  4、做以前年度的試題時,答案要按現行制度調整過來。

  重大會計差錯和銷售退回記住一點:

  不管是報告年度還是以前年度的重大會計差錯和銷售退回,發(fā)生在資產負債表日后期間的,按調整事項處理。發(fā)生在其他期間的按正常業(yè)務處理。

  重大會計差錯要追溯調整,可能要調整報告年度的年初數,銷售退回只調整報告年度發(fā)生額。

回到頂部
折疊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00 - odtgfuq.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