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生如絮
讀了關于張愛鈴的介紹,知道她喜歡杜拉斯的文字。聽說是個很小資,特浪漫的法國女作家。以她的小說《情人》而聞名于世。法國向來是個充滿羅曼蒂克的國家,蕩漾著薰衣草的芳香。女人們每天都打扮得時髦漂亮,優(yōu)雅地漫步在大街上,如同飄飛的蝴蝶,在美如春天的景象中四處尋找著愛情。這里,愛情在每個角落都隨時發(fā)生著,它或許躲在某朵即將綻放的花苞中,只等著年輕的小伙子來輕輕采擷,便會迫不及待地洶涌而出。也或許躺在地鐵的某張座椅上,兩個人情不自禁地相遇,只需一個眼神,姑娘的臉上就泛起了陣陣紅暈……總之,法國就是這樣一個浪漫的國家,浪漫得有時令你無法想象。聽說杜拉斯六十幾歲時還在瘋狂戀愛,而對方是個比她小十歲的亞洲情人。上了年紀的女人,倘若再想擁有愛情,必定會遭遇太多的失望與痛苦。因為早已逝去的青春總會時不時跑來牽扯內(nèi)心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經(jīng)。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把丟棄的愛輕輕拾起?又有多少女人敢從容面對?杜拉斯似乎生來就是一個為愛而生的女子,愛情在她的生命中一直存在,直至人生的盡頭還忠誠相伴著。這樣一個一直愛著的女子,究竟是幸福還是可憐?世人很難評判得出,或許,惟有她自己才能給出一個清楚的答案吧。
愛情是生命中的一次圖騰,當熊熊的烈火燃燒之后,終究會歸于平淡。它如煙花般燦爛,但注定短暫,臨走時還會拖上華麗的尾巴。我想像她這般冰雪聰明的女子,應該懂得,愛情終究是手里握不住的云。只是她早已中毒太深,不能自拔,只能一次次不停地戀愛,試圖跟命運作著無為的抗掙。悲傷寂寥的時候就用寫文章來打發(fā)暗淡的光陰,日子在她的筆下結成了厚厚的繭,那破繭而出的則是精彩絕倫的文字,讓世人驚嘆。
杜拉斯這個名字,聽說過很多次。但一直不曾接觸過她的文字,關于她的故事,也是道聽旁說而來。只知道非常有名,讀者甚多。去年寒假去圖書館借書,無意中看到了她的作品《抵擋太平洋的堤壩》,捧回家仔細閱讀。富有諷刺性和簡練的文字至今還歷歷在目。杜的文字稱不上華麗,但引人深思,簡單的辭藻背后往往蘊涵著深刻的思想,等著讀者去挖掘。好似一扇半開的門,透過縫隙,里面的情景若影若現(xiàn),讓人情不自禁想去探詢。
最近閱讀她的《痛苦》,全書由5個故事組成。都是圍繞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這一事件展開的。戰(zhàn)爭的殘酷,德國泯滅人性的殺掠,猶太民族悲慘的命運,在她的筆下一覽無余。仿佛走進了那個血腥的時代,親眼目睹了一場人間的慘劇。而那樣的悲慘和恐怖是人無法想象和不忍目睹的。5個故事中,以《痛苦》描寫得最為感人,這也許是以它作為書名的原因吧。文章中的心理描寫尤為細膩,詳盡。面前流淌的仿佛不是一個個木納刻板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時時牽動著我的心。劇中人物的命運在文字間沉重行走,那種等待愛人歸來的痛苦以及目睹被法西斯摧殘下的剩骸的震驚與悲憤躍然紙上。想到德國曾經(jīng)的不齒行為,讓我不得不從內(nèi)心深感厭惡。實在是太殘忍了,人心兇殘起來,遠遠勝過了世界上所有的猛獸。從死神手里一天天地搶奪羅貝爾的生命,那具枯萎得如同一片黃葉般的年輕軀體。讀著,不禁流淚。是因為同情,傷心,憤恨還是感動,我也說不清了。好在羅貝爾憑借自己超人的毅力終于從地獄爬了出來,心才有了帶著傷痛的安慰。
也許,這就是杜拉斯,她用牽掣人心的文字,一步步帶領你去了解那個社會,那個被愛中毒的女子。